我国东部地区L2和L4谱系MTB均处于扩散阶段,且具有类似的传播力。该地区菌株存在耐药突变积累的现象,但这些耐药突变并未显著改变菌株传播力。另外,补偿突变位点数量与耐药突变位点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可促进pre-XDR菌株扩散。
作者:周宗磊,易槐明,周庆荣,王璐琦,朱月,王伟炳,柳正卫,熊海燕
第一作者及单位:周宗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易槐明,常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庆荣,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信作者及单位:王伟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柳正卫,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Evolution and epidemic succes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ea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BMC Genomics, 2023, 24(1):241.
doi: 10.1186/s12864-023-09312-6.
PMID: 37147590.
研究背景
2021年,全球共新增结核病(TB)患者约1060万,相较2020年增加4.5%。其中,新发感染者中耐多药(MDR)和利福平耐药(RR)者比例为3.6%,而复治患者中该比例则高达18%。在全球范围内,我国MDR/RR患者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印度(27%),其次是俄罗斯(8%)。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具有耐药性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可导致结核病疫情扩散,因此了解耐药发生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MDR/RR-TB最新定义以来,关于我国东部地区MTB耐药性分布(基于最新定义)及其进化的研究数据仍较少。此外,持续性的MTB传播意味着需要巨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因此识别出具有高传播风险的菌株对遏制疫情扩散具有重要价值。既往研究利用遗传距离和基本再生数方法分析了MTB的传播状况及影响因素,但这些方法不容易区分某些特异性菌株对传播的影响,且无法估计单一菌株的传播力。相反,时间尺度单倍型密度(THD)分析可获得菌株水平的传播情况,能较好地弥补以上方法的缺陷。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东部地区MTB菌群及耐药性演化历程,通过THD方法分析菌株传播水平并探讨相关遗传因素,从而为控制当地结核病疫情传播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997份全基因测序样本,其中733 份(73.52%)样本来自浙江省。利用IQ-tree 2.2.0软件构建极大似然树进行菌株谱系识别,利用38个耐药相关基因的耐药突变位点来预测一线及二线药物的耐药情况。同时,使用TB-Profler 4.1.1软件对菌株谱系和耐药性进行验证以确保结果可靠性。本研究将药物耐药性划分为:敏感(sensitive)、non-MDR、MDR、准广泛耐药(pre-XDR)。其中,MDR是指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均产生耐药,pre-XDR是指MDR菌株对任一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耐药,non-MDR包括利福平或异烟肼耐药以及不属于MDR、pre-XDR的其他耐药。使用BEAST 1.10.4软件基于马尔可夫-蒙特卡洛算法(MCMC)和GTR+ Γ4模型计算菌株的最近共祖时间(tMRCA),并绘制最大可信进化分枝树和天际线图。使用R软件中thd包计算各菌株的传播力指数,HomoplasyFinder包识别L2和L4谱系菌株的趋同进化位点。利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传播力指数的组间比较,P <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
1.菌群谱系与遗传进化:997株MTB的平均测序深度为279.70±122.07X,平均覆盖度为98.81±1.21%。中国东部地区MTB以L2谱系为主(80.44%),其次为L4谱系(19.56%)。其中,L2谱系以L2.2亚谱系居多(99.88%),而L4谱系主要为L4.4(45.64%),其次是L4.5(43.08%)和L4.2(10.77%)(图1)。贝叶斯传播进化分析发现,L2和L4菌株的最早出现时间分别为7017年前和6882年前,其亚型L4.2、L4.5、L4.4菌株的最近共祖时间则分别为4565、3768、2430年前。此外,L2和L4谱系均在200年前开始扩张。
2.基因型耐药性及其演化:在997株MTB中,pre-XDR和MDR菌株分别占2.11%、5.12%,未发现贝达喹啉、德拉玛尼、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耐药率最高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异烟肼(15.25%),其次为链霉素(12.34%),而二线药物耐药最常见的是氟喹诺酮类(6.12%)。不同谱系菌株的耐药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贝叶斯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异烟肼耐药突变kat S315T 最早出现在65年前,其次是利福平耐药突变rpoB S450L(61年前)、链霉素耐药突变rpsL K43R(58年前)、乙胺丁醇耐药突变embB M306V(52年前)(图2)。补偿突变位点rpoA c.-68 C>T、rpoC G896C、ahpC S148R分别出现在46、53、40年前。
注:从外向内依次为谱系、耐药性、补偿突变位点、耐药突变位点
图1基于极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图2携带耐药突变和补偿突变菌株的最近共祖时间
3. 菌株传播力与耐药性:THD分析发现,L2和L4谱系菌株传播力指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02、1.00,两者间不存统计学差异(P=0.306)。亚谱系L2.2、L4.2、L4.4、L4.5中位传播力指数分别为1.02、1.00、1.02和0.99。不同耐药性菌株的补偿突变率存在差异,最高的是pre-XDR菌株(76.19%),其次是MDR菌株(47.06%)。此外,携带补偿突变位点的pre-XDR菌株的耐药突变位点数量也相对较高(P=0.032)。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耐药性菌株的传播力无明显差异(P=0.340),但携带补偿突变位点的pre-XDR菌株的传播力指数(中位数:1.09)高于未携带补偿突变位点的pre-XDR菌株(中位数:0.75,P=0.025)(图3)。
图3根据补偿突变划分的不同耐药性菌株的THD传播力指数
4. 菌株传播的遗传学因素:趋同进化分析发现,L2谱系菌株共存在3333个潜在阳性选择位点,其中85个位点位于耐药基因;L4谱系菌株共发现693个潜在阳性选择位点,其中位于耐药基因的有24个;L2和L4谱系其余的趋同突变位点则分别分布在1569、317个基因中。此外,我们发现了5个位点位于二线注射类药物耐药基因(whiB6),以及位于prpR和dnaA基因的突变位点,后两者基因突变可分别导致条件性耐药和异烟肼耐药。
研究结论
我国东部地区L2和L4谱系MTB均处于扩散阶段,且具有类似的传播力。该地区菌株存在耐药突变积累的现象,但这些耐药突变并未显著改变菌株传播力。另外,补偿突变位点数量与耐药突变位点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可促进pre-XDR菌株扩散。建议进一步开展pre-XDR/XDR和L4谱系菌株分子监测以期为结核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注:除非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刊登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的观点
供稿:周宗磊
编辑:于 菲
审校:范永德
发布日期:2023-05-1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