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误区要纠正|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义诊教您科学防治高血压
2023年5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是“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
我院心研所第二党支部组织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刘唐威教授、高忠兰护士长、李健玲主任医师、林葆菁副主任医师、莫剑梅副主任医师等高血压医护专家团队在我院花园广场前开展2023年“世界高血压日”健康义诊活动。
“医生,看看我的高血压严重吗?”“得了高血压,能不能治?”“生活中,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要注意哪些问题?”“血压降了还用继续吃药吗?”义诊吸引了众多患者及家属参加。专家们为义诊患者细致地看诊,讲解高血压、高血脂的控制方法,给予慢性病药物使用及健康饮食的科学指导,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健康问题并强调了高血压防治的常见误区,医护人员还免费为群众测量血压、发放科普知识小册子,宣传“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的义诊主题和健康理念,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指导群众做好自我血压管理,广受欢迎和好评。
心研所第二党支部纪检委员李健玲介绍,一直以来,支部结合学科专病诊疗特色,每年坚持举办“高血压日”义诊科普活动,在推动高血压防治相关工作的同时,逐步凝练出支部“心领航”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更好服务人民健康的作用。
活动以世界高血压日为载体,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和了解高血压防治,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度和认知率,切实回应和解决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看病就医、专病防治相关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误区一:不重视高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3次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和发病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症状,而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眼底等器官严重损害和病变,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等严重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因此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出现症状表明已经出现了心、脑、肾、眼底等病变,因而每个人都有必要关注自己的血压。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等到发生了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等并发症的时候为时已晚。因此,只要血压升高,都应注意规范治疗和做好血压管理。
误区三:害怕会依赖药物不肯长期服用
很多高血压患者诊断高血压后,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拒绝药物治疗。这是错误的观念,依据医嘱服用降压药不必担心耐药性,医生会根据治疗情况做出必要调整。我们提倡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强调病人与医院、家庭密切配合。高血压的治疗是以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避免造成靶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引发其他并发症。
误区四:血压降了就停用,高了再服用
这样是不对的,血压正常证明是降压药起效了,控制了血压,而不是高血压治好了,如果随意停用降压药血压升高,停停吃吃,血压容易波动,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坚持按疗程服用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避免造成靶器官!
误区五: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
有些患者觉得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的。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只要能够耐受治疗,就应该开始规范治疗,把血压控制到目标水平。
误区六:只用药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不明确,而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不良生活方式等,大部分患者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吸烟、酗酒、肥胖、高钠低钾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或者说要额外多吃药物对抗不良嗜好带来的血压增高。
内容来源:心研所第二党支部、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编辑:谭凌宇
校对:韦娜
审核:蓝飞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