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成功开展心通医疗自主在研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人道主义临床应用
2023年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成功应用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在研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7天后患者康复出院,30天随访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左心收缩功能、肺动脉压力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改善。
患者基础信息
该例患者为75岁男性,因近半年反复气喘、心慌不适入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评估提示为重度二尖瓣反流,轻微主动脉瓣反流与中度三尖瓣反流,左房内径50mm、EF(%)30、全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以下壁下侧壁基底段至中间段明显,肺动脉稍宽、中度肺高压、右室收缩功能测试减低、心律失常,少量心包积液。
患者二尖瓣CT影像
患者二尖瓣周长为:116.6mm,AP径33.243mm,CC径36.995mm
乳头肌高度APM:25.250mm,PPM:29.341mm
因考虑外科手术风险高危且不适宜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经过医院心脏团队综合讨论评估后,决定使用心通医疗自主在研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
手术过程
该手术采用左侧第六肋间微创切口心尖入路,透视下经导丝置入输送系统,逐步释放瓣膜。透视及TEE确认瓣膜位置满意后撤出输送系统,二尖瓣瓣膜形态及工作状态良好,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无瓣周漏,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右冠状动脉显示良好,未受任何影响。手术器械进入至撤出仅用时15min,手术十分成功。
术后情况
术前超声
术后超声
患者术后即刻超声提示二尖瓣无反流,无瓣周漏。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频发室性早搏,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术后心电监护提示患者心律一度转复为窦性心律。
患者术后第七天康复出院,出院时EF(%)39,且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心功能相关指标有效改善。术后30天随访患者自述活动后胸闷气促较前好转,复查心超提示人工二尖瓣工作正常,支架结构及形态稳定,锚固良好无位移,无反流,无瓣周漏。瓣叶开闭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表现优异,人工二尖瓣置换后平均跨瓣压差2mmHg,二尖瓣瓣口面积2.6cm²,肺动脉收缩压从50mmHg降到26mmHg,三尖瓣反流从中度(流速3.4m/s,压差47mmHg)下降至轻中度(流速2.4m/s,压差23mmHg),手术效果显著。
专家寄语
董念国教授对心通医疗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基于解决临床痛点的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规避已知TMVR技术中存在的左室流出道梗阻,锚固和密封以及手术操作复杂等问题,且手术操作十分简便,快捷。很高兴看到介入二尖瓣治疗已逐渐成为现实,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董念国
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心研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会员。
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主编/主审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尚小珂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省科技领军人才。
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主任委员,湖北省TAVR联盟秘书长。在著名心外科专家董念国教授领导下实施先心病介入手术两万余例,全国领先;介入瓣膜手术千余例,全国领先;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评中国十大心外科优秀青年医师;中华医学会厄尔.巴肯奖;中华医学会Lillehei奖;湖北晨光计划人才;黄鹤英才;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项目;光谷3551人才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共识及指南撰写,20余项国家级、省(部)、市级科研基金项目,产业化863项目及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发明专利70余项,以一作/通讯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9分)、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等等杂志发表论文110篇。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并为多个SCI杂志编审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陈澍
医学博士,心脏大血管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亚洲胸心外科医师协会(ASCVTS)会员,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秘书,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亚洲心脏瓣膜学会中国分会委员。擅长经导管瓣膜病诊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二尖瓣成形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钟禹成
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复杂冠心病(特别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及结构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
任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院协会结构性心脏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CI创新学院第二期成员,湖北省TAVR联盟副秘书长,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银晶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委员,湖北民盟第十四届卫生与健康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第一届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大血管疾病防治学组第一届委员,湖北省房颤中心第一届左心耳封堵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秘书,武汉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库专家,武汉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重症学组委员。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六项、青年基金一项及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一项。以通信作者、第一作者在Heart、JAHA等国际著名心血管杂志发表SCI论文26篇,同时受邀多个SCI杂志审稿人,已授权国家专利4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长东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心外科器械实验室负责人。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分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及湖北省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成员,湖北省心外科介入质控中心秘书及质控员,湖北省心外科介入培训基地导师,湖北省TAVR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导师,湖北省TAVR联盟秘书,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专家委员会成员、首席分析专家,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分会心外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个人从事各种心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与研究,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个人完成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量数近万例。熟悉各种心脑血管介入器械的特性和应用过程,对新型介入器械开发具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基金项目,主编及副主编心肺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专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影像图谱》《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实践指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影像解析》,拥有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器械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二十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成果鉴定二等奖,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CIT、PCR-CIT、GWICC、CHC、CCIF、Structural Week等国家级心血管病会议学术报告数十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