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华教授:医院内血流感染病例分享与防控
血流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可分为原发性血流感染和继发性血流感染,又可分为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和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原发性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主要是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肠粘膜屏障损伤相关性血流感染(MBI-BSI)。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十分重要。 在“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感控制中心吴安华教授分享了《医院内血流感染病例分享与防控》。感染前沿 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两个病例
病例一
CMY,5岁4月,因发热、咳嗽、血淋巴细胞明显增高8天,于2021年3月28日入院,4月31日出院。入院后骨髓检查考虑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
出院诊断: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脓毒症,支气管肺炎;
3、化疗后骨髓移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4、白血病化疗。
入院后予LDC-MAG抗肿瘤化疗,抗病毒、抗细菌感染治疗。住院期间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SMZco预防PCP,阿糖胞苷治疗。
2021年9月18日至12月17日第5次住院。
出院诊断: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造血干细胞移植状态;
3、血流感染,脓毒症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
4、出血性膀胱炎;
5、尿路感染;
6、软组织感染;
7、肠道菌群失调;
8、继发性高血压。
入院后先后预处理、干细胞输注、抗感染治疗。预处理后先后头孢哌酮舒巴坦、卡泊芬净预防性抗感染治疗,9月16日患者出现反复发热,呕吐,大便性状改变、PCT 1.1ng/ml,CRP 56.09mg/L,大便菌群100%肠杆菌,予亚胺培南、替考拉宁、达托霉素、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口服万古霉素、蒙脱石散、双歧杆菌等治疗,发热好转。10月16日再次反复高热,伴有腹泻、精神差,PCT 0.55ng/ml,CRP 73.5mg/L,多次大便筛查CRE均检出CRKP,外周血NGS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及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再次先后予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定阿维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SMZco抗感染,泊沙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大便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筛查:9月28日阴性,10月14日CRKP,10月19日阴性,11月3日/6日/19日检出CRKP。
11月3日尿常规:
潜血+++,白细胞酯酶+++,蛋白+,RBC 2123,异形RBC 407,WBC 118。考虑尿路感染。12月15日潜血+++,白细胞酯酶+,蛋白++,RBC 94,异形RBC 94,WBC 30。尿路感染明显好转。
12月6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畏寒、寒战,PICC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PICC抽血的报阳时间明显早于外周血):CRKP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敏感,使用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抗感染。9日仍明显发热,再次血培养,PICC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结果同前,加用头孢他定阿维巴坦,12日仍发热,再次PICC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至13日考虑PICC相关血流感染,拔除PICC当日体温恢复正常,再无发热。12月13日导管尖端培养:无真菌、细菌生长;14日血需氧、厌氧培养阴性,15日血需氧培养阴性。
问
该病人此次发热的原因及诊断?
答
血流感染,患者3次血培养阳性,均为CRKP。
问
如果是血流感染,原发性?继发性?
答
原发性血流感染,患者尿路感染已好转,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部位局部感染相关症状。继发血流感染是继发于局部感染的血流感染。
问
如果是原发性血流感染,是CRBSI?还是MBI-BSI?
答
考虑为CRBSI,因为患者无胃肠道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近期未抗肿瘤化疗,也无明显肠道菌群失调证据。
问
如果是CRBSI,分离的CRKP与肠道定植的CRKP是否为同一克隆?
答
未进一步检查,无法确定。
问
如何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答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每日评价继续留置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及时拔除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置管人员着装正确,患者覆盖最大无菌单尽露出置管部位;置管、维护导管、使用导管时做好手卫生;正确选择和使用皮肤消毒剂,连接导管时正确消毒导管接头,置管、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可能性;积极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等。
问
肠道CRKP定植,需要去定植吗?
答
去定植很难,并且效果有争议,防止传播是关键。
病例二
WWH,男性,58岁。因右侧腰痛1月余,高热4天,于2月19日入院泌尿外科。患者20年前检查发现右肾结石未手术治疗,发现高血压5年服药降压治疗,发现糖尿病4年,1年前患右侧丘脑脑梗塞。入院查体:T 37.9°C,急性病容,右肾区压痛、叩击痛。
门诊检查:
CT:右肾增大,右肾、肝右叶、邻近腰大肌多发异常密度灶:脓肿可能性大;左肾多发囊肿;新发肺部感染。入院后查:WBC 27.1Х109/L,N 92.7%,CRP 152.44mg/L,PCT 0.566ng/ml。尿常规:尿糖++,白细胞酯酶++,WBC 10~15/HP,脓细胞偶见成堆。外院血培养见大肠埃希菌,未见药敏。
入院诊断:
1、右肾脓肿;
2、肺部感染;
3、高血压病;
4、2型糖尿病。
2月24日右侧经皮肾造瘘术:B超引导下进入靠近右侧腹侧最大脓腔,流出乳白色脓液,浑浊,低压冲洗,保留16F T管;发现背侧脓腔不相通,又进入背侧脓腔流出乳白色脓液,留置16F T管。
患者血培养、尿培养、引流脓液细菌培养均为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一致: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头孢唑林、妥布霉素中介,头孢呋辛(口服及静脉)、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均敏感,ESBL检测阴性。
抗感染治疗:
入院后,2月19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20日加用氟康唑,400mg首日,200mg/d。
24日手术前用药:利奈唑胺+美罗培南 带入手术室滴注。24日手术后:继续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培养与药敏结果出来后调整为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单药治疗。
问
这个血流感染是原发性?继发性?
答
继发性血流感染。
问
如果是继发性血流感染,继发于哪个部位感染?
答
继发于肾脓肿。
问
与前面一例有哪些差异?
答
前面一例为原发性血流感染,细菌为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本例为继发性血流感染,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
二、基本概念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与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
菌血症 (bacteremia):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
血流感染 (bloodsteam infection,BSI):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流循环所致的感染。
脓毒血症 (pyremia):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全身多处脓肿形成。
脓毒症 (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免疫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状态。
血流感染分类
1、按来源明显与否分:继发性,原发性,或是感染性疾病某阶段,如伤寒。
2、按获得血流感染的地点分:社区获得性、医院获得性。
3、按进入血流细菌种类数分:血流感染、复数菌血流感染
4、按进入血流的病原体分:细菌性、真菌性、分支杆菌性等。 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其他细菌如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三、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
1、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血标本病原菌耐药性变迁[1]。
病原菌构成2014-2019年血标本共分离细菌15992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28846株(51.8%),革兰阳性菌7700427株(48.2%)。病原菌分离率居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402818株,25.2%),其次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93968株,12.1%)、肺炎克雷伯菌(162613株,10.2%)、人葡萄球菌(136396株,8.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6915株,为6.7%)。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43 565株,2.7%)和鲍曼不动杆菌(37244株,2.3%)所占比例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株31.2%(33350/10694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属细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性均较低,分别由3.3%、2.4%、1.0%降至1.2%、1.2%、0.3%,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0.2%~1.1%、0.3%~1.1%、1.1%~1.8%。
2、不同碳青霉烯耐药(CR)革兰阴性杆菌(GNB)所致血液感染(BSI)的死亡率:
来自意大利一项全国性研究的结果 (ALARICO网络)[2]。
研究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包括来自意大利19家医院的GNB-BSI患者(2018年6月-2020年1月)。随访患者长达30天。主要结果为30天死亡率和可归因死亡率。计算以下各组的可归因死亡率: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肠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肠杆菌、CR-铜绿假单胞菌(CRPA)、CR-鲍曼不动杆菌(CRAB)。建立了一个基于医院固定效应的多变量分析,以确定与30天死亡率相关的因素。报告了调整后的OR(aORs)。
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 GNB)所致血流感染(BSI)对患者是一种威胁,并与死亡的高风险相关。发生血流感染时,产MBL肠杆菌是可归因死亡率最高的病原体,其次是CRPA和CRAB。应在医院环境中实施预防和监测策略,以避免CR GNB感染所致血流感染导致的不良结果。
3、住院成人血流感染患者14天和6个月死亡率的BLOOMY预测评分系统的开发和验证: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3]。
方法:
The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ulticenter Study on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BLOOMY)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在德国6家三级大学医院进行,以开发和验证两种评分,评估血液感染患者14天和6个月的死亡率。该研究确定了住院患者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病例。该研究队列于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在6家德国大学三级医院建立。排除了小于18岁或眼科或精神病学病房的患者。前瞻性地收集血流感染第0天和第3天的微生物学、临床、实验室、治疗和生存数据,然后从第7天开始,每周收集一次。随访时间为6个月。队列中所有在第3天存活的患者均被纳入分析。预测分数使用逻辑回归和Cox风险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使用C统计量完成验证,并使用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值评估预测准确性。 结果:在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期间,4179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有2568名(61.5%)进入队列。住院死亡率为23.75%(95%CI 22.15-25.44;610/2568)。6个月死亡率为41.55%(95%CI39.54-43.59;949/2284)。14天死亡率和6个月死亡率的模型预测因子包括年龄、体重指数、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浓度、恶性肿瘤(即共病)、住院获得病原体。14天死亡率其他预测因素还包括:精神状态、低血压、第3天是否需要机械通气。6个月死亡率其他预测因素还包括感染部位、住院并发症和治疗结束时的肾小球滤过率。
四、血流感染发病机制
1、继发性血流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局部感染细菌从局部感染部位侵入血流。
2、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部位皮肤细菌移位,可以到导管尖端,为短期导管最常见感染源。导管或导管接头由于接触手、污染的液体或设施直接被污染。导管直接被其他感染灶细菌定值,少见。输注液体被污染,更少见。
3、肠黏膜屏障损伤性血流感染:黏膜屏障破坏。
【参考文献】
[1]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血标本病原菌耐药性变迁[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2):124-133. DOI: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73. [J].
[2] FALCONE M, TISEO G, CARBONARA S,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used by different carbapenem-resistant Gram negative bacilli: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study in Italy (ALARICO Network) [J]. Clin Infect Dis, 2023.
[3] TACCONELLI E, GöPEL S, GLADSTONE B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LOOMY prediction scores for 14-day and 6-month mortality in hospitalised adults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Lancet Infect Dis, 2022, 22(5): 731-41.
专家简介
吴安华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中心主任医师,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感染管理质控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性疾病临床与多重耐药防治,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0余部。 同时兼任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等刊物编委、常务编委和审稿专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称号。
整理/感染前沿
审校/吴安华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 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