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青医故事丨外科主任周岩冰的大医之路
编者按 125载栉风沐雨,三世纪弦歌不辍。125年,一代代青大附院人用努力和拼搏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与承诺,砥砺前行,开拓进取。
回首125年,让我们追溯青医人的荣光和辙韵,重寻远声旧影,聆听青医故事……
外科主任周岩冰
周岩冰,主任医师,外科学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胃肠外科名誉主任。在胃癌、结直肠癌的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方面耕耘数十载,他带领的团队在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胃肠手术方面引领学术前沿,被同行亲切地称为“肠胃手术第一刀”。行医近40年,他将医德人文融入日常,用大爱诠释医者仁心。
杏林世家
周岩冰从医是受父母的影响。1964年,周岩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医学院毕业后便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做医生。看着病患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选择了牺牲个人的时间去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父母常年加班加点,周岩冰和弟弟的脖子上早早挂上了一串钥匙,放学后,只能自己回家烧火做饭。那段时光,虽然条件艰苦,但周岩冰依然觉得很幸福。
年少的周岩冰,耳濡目染着父母为挽救患者生命所付出的一切,他感知到医者的伟大,为自己的父母而骄傲。也从那时开始,一颗小小的医者种子在周岩冰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选择医学院校就读,立志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是周岩冰年少时唯一的理想与信念。
大医精诚
1981年,周岩冰考入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部前身),开始潜心医学事业,将救死扶伤、除疾祛苦作为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并不断奋力攀登、努力前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岩冰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诊疗水平。超负荷工作、全身心奉献,让他向着“大医精诚”的目标坚定前行。周岩冰也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信任与肯定,用无数成功病例诠释了医者的伟大与可贵。
在他的带领下,青大附院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ERAS管理、多学科团队诊疗、新辅助及转化治疗、腹膜癌综合治疗、临床营养支持、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领域均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每逢手术日,不管科室哪位医生在术中遇到任何不好处理、难以定夺或者是突发意外的情况,同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周岩冰主任,请他来帮忙把关、拿主意。周岩冰是科室的定海神针,无论处理多复杂、多紧急的事情,只要有他在,同事们就心不慌,而周岩冰也会倾囊相授。就像同事们说到的那样:“有周主任在,就格外心安。”
医者仁心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对于周岩冰而言,他认为医生不仅仅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治病救人。在他心里,如果手术成功,但患者生存期不长,这都不算是成功的手术,术后长期、有质量的生存,才是最有意义的。
“患者的管理是终身性的,我不仅要成功完成每一台高质量的手术,更要为患者的未来负责,最大程度让他们获得一个满意的疗效、预后及生活质量,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不管遇到任何问题,做到提前考虑、及时施治。”周岩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四上午是周岩冰的门诊,他总是提前上班,第一个进入诊室。一天里,无论就诊的患者有多少、来得有多晚,周岩冰永远都是详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史、认真查体、仔细书写每一份病历,常常是下午上班的医生都到岗了,周岩冰还在为上午的患者看诊。他常说,“老百姓都是不舒服才来看病的,谁家里有个病人都着急,大老远的来了,等了一上午,能多看一个就看一个吧。或者若干年以后,在马路上人家给我打个招呼,说周医生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我爸的手术和我爷爷的手术都是你做的,他们生活得很好。我想这就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对医生来讲最大的奖励。这一辈子,我很高兴,能够做一名医生,也很想努力地做一名像沈福彭教授、张默道教授那样伟大的医生,但是我认为我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传承创新
周岩冰深耕医学近40年,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也深刻意识到,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仅仅拥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自身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周岩冰主动申请去世界医学殿堂之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访学。毕业后,周岩冰向医院领导提供了一份近100万字的关于麻省总医院的医疗患者管理笔记。这手写的100万字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进修笔记,更是他精心耕耘医学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周岩冰说:“我有一个目标,要把我们与美国、日本在医学技术上落下的这几十年的时间,追回来。我能做的,就是发挥我们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国医生心系患者的初心。近些年,国家对科技投入很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他为此分秒必争,总是加班加点工作,常常手术到深夜。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大家在围手术期ERAS管理、机器人手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也站在了国际学术讲台,发出了“中国声音”,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要将最新、最强的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患者身上,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治病救人是周岩冰一直追求的方向。在对自身诊疗水平精益求精的同时,周岩冰还带领团队勇于开拓,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他带领青大附院胃肠外科团队每年完成手术3000余例,其中胃癌手术2000余例。周岩冰坦言:“不愿搞创新的医生,永远只能是开刀匠”。他勇于突破,于2014年率先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胃肠手术”被誉为外科手术革命性的里程碑。截至目前,已有1600余例疑难复杂胃肠肿瘤患者在此项新术式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周岩冰永远记得,他还是一个年轻医生时,老师们如何手把手一针一线地教他基本操作,如何严格要求他的一言一行。如今,作为科室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的周岩冰肩挑科室发展重任,他将老师们传授的医学“真经”继续传给青年医师。他重视对年轻医师的“三基”培训和“医学人文”教育,强调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的养成。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周岩冰都坚持每周二科室大查房、大讨论,每周三晚为年轻医师上课,每月开科室质控大会。同时,他传承老师们对英文基础的重视,坚持胃肠外科用英文早交班和点评。多年来,周岩冰培养了10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带出了30多位科室主任和副主任,打造了青大附院胃肠外科“铁军”队伍。
周岩冰传承了青大附院百年老院严谨实干、创新进取的精神,接过老一辈医者的火炬,薪火相传,为后人点亮前行的明灯。每年科室来新人的时候,他总是一遍一遍地讲述前辈们的故事。在他心里,“医者,治的是病,救的是心。”门诊、病房、手术室,是他驱除病魔的战场;创新、执着、有担当,是他坚定守护的信念。行医几十载,凭借着仁义之心和妙手医术,周岩冰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路捍卫着生命的可贵,矢志不渝。
每一位前行的医者,总是负重而向阳。周岩冰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外科医生,但就是凭借着“一切以患者为先”的精神,用一颗朴实细腻的心,在医者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做着不平凡的贡献,书写着青医人的故事!
文字丨胃肠外科 高萌
图片 | 胃肠外科 周岩冰
责编 | 宣传部 李永红
审校 | 李月云 陈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