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性的机制可能与移植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胰岛的重新增殖有关。
撰文:Dr.Zhao 山东大学
专家审核: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李晶 教授
日前,发表在Transplant Immunology的一篇荟萃分析比较了传统疗法和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研究人员通过PubMed、SciELO、BVS、Medline等数据库,共检索到38篇原始文献,包括647例对照病例和654例治疗病例,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3、6和12个月的随访(图1)。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C肽水平等实验室指标,验证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总结道:
干细胞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极好的潜在治疗选择。无论随访时间长短,所有研究均显示干细胞治疗后阳性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大多数接受干细胞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所改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治愈。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干细胞的优势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一种极好的治疗选择。
发现一: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最少
干细胞给药途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给药途径有胰腺内注射(i.p.)、静脉注射(i.v.)和动脉注射(i.a.)。然而,静脉注射途径使用最多,因为它能迅速达到预期效果,并能应用更大体积的干细胞。此外,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的副作用相较其他途径来说最少。
发现二:与单独使用胰岛素相比,干细胞改善C肽分泌
目前,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骨髓单核干细胞(BM-MN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骨髓造血干细胞(BM-HSC)等。在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每日胰岛素剂量显著减少。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相比,干细胞改善了C肽分泌并减少了胰岛素剂量。
在所有评估的科学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较低。移植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也下降,该参数通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反映了检查前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为干细胞的疗效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此外,干细胞治疗组C肽水平升高。低C肽水平与血糖变异性增加和低血糖有关。因此,它的增加显示出治疗的显著改善。
发现三:干细胞治疗具有安全性
大多数研究报告没有不良反应。少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轻微的,包括恶心、呕吐、发烧、短暂腹痛、发冷和少数轻微低血糖发作。
无论随访时间长短,干细胞组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尽管偶尔会有副作用,但干细胞移植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此外,这种治疗可以以一种更安全、更彻底的方式永久逆转糖尿病。
干细胞:糖尿病患者摆脱胰岛素的新希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胰岛素缺乏;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慢性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虽然病因不同,但1型和2型都会引起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合成障碍,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治愈疾病,并且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需要患者付出巨大的体力及心理、经济方面的努力。
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专注于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从而克服传统疗法的局限性和挑战。干细胞的组织修复能力在再生医学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其更新、分化和再生的能力给研究人员和患者带来了希望。相比传统的糖尿病疗法,干细胞疗法有许多优点,包括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安全性高,以及极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过往的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后糖尿病患者多项临床指标显著改善,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干细胞也被认为是“告别”胰岛素注射的新希望。
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性的机制可能与移植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胰岛的重新增殖有关。体外和体内研究都提出了利用干细胞开发产生胰岛素的B细胞的不同方法,包括转分化,即细胞的重新编程。B细胞重编程是通过过表达负责胰腺发育和B细胞成熟的基因实现的,如PDX1、NGN3、PAX6、PAX4和其他转录因子。此外,还可用干细胞衍生胰岛B细胞。例如,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糖尿病干细胞在研疗法VX-880,可分化成胰岛细胞,通过门静脉途径给药,然后可分泌胰岛素,从而补充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2]。
在过去的100年里,胰岛素延续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干细胞来源胰岛细胞有望成为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潜在方案,代替其原本受损的胰岛细胞维持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工作,还原患者原本生活。
参考文献:
[1] Igs, P., Ja, S. E. S., Av, de M. B., Xs, P. & Cc, C. Clinical efficacy of stem-cell therapy on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ransplant immunology 75, (2022).
[2]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11018005226/en
本文为知识性科普,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