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故事】讲自己的故事 帮助身边的人
讲自己的故事帮助身边的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普遍暴露,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始终呈上升态势,且仍在快速增长。15~29岁、30~44岁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以年均14.57%与6.40%的比例上升,心梗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年轻人心梗后情况往往比老年人更为凶险。
从事临床工作18年,我看到了太多倍受心血管疾病折磨的患者,也在互联网新媒体上看到太多有关心血管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日日夜夜的工作,并没有降低患者的住院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我不停问自己:“我还能做点什么?最起码让学医的历程变得更有意义。”
“讲自己的故事,帮助身边的人。”想到这个主题,得益于我之前的一位患者,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从最初发现心脏问题到最终确诊心肌梗死的整个过程,从一开始有不典型症状时的没重视到后来的忍一忍、再坚持坚持到最后坚持不住,被120急救车送来医院,面对心肌梗死已经形成的事实时懊悔的心理路程。要知道,那时的他才22岁。
我问他:“你愿意分享你的故事给更多人听吗?让你的故事帮助更多有潜在危险因素的人,让心肌梗死的防治相关知识传播至千家万户,将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让更多人从故事中受益,摆脱疾病的困扰,远离心肌梗死。”
“没问题!”一句爽快的答复,激发了我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在后来我接触到的大多数患者中,几乎很少有人不愿分享自己的故事。
“可以”“没问题”“录视频吧,在哪录?”在航天七三一医院,这份热情、信任和真诚总是不期而遇,鼓励我不断向前。
5月10日是孙先生顺利接受房间隔缺损手术的第三天,我敲响他病房门并简单说明来意后,他很爽快的说:“没问题啊!”紧接着就一边跟我讲自己的“故事”,一边笑着对我说:“缺心眼、多心眼,白主任说我心眼特别多,得给我堵上一个,堵上一个又怕我缺心眼,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幽默的回应,让我迫不及待的把录制的视频剪完,分享给大家。
孙先生是个很热情的人,平时最喜欢钓鱼,经常把钓来的鱼分给街坊邻里。这次犯病时突发性眼盲、耳盲、心慌、头晕、出冷汗、四肢无力感等症状让他心生恐惧,经超声检查被确诊为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达31毫米。他说不想去开胸做这个手术,毕竟自己才不到40岁,开胸对身体的影响太大,恢复的也慢。
但巨大型缺损能否选到合适的封堵伞?残存的房间隔边缘又能否承受住封堵伞的锚定,不出现脱载?手术要做就必须成功,一旦失败,孙先生还是会面临开胸的风险,应急预案又该如何制定?到底是该尊重患者意愿努力尝试,还是规避介入团队的风险,让患者直接选择外科开胸?前者难后者易,介入团队陷入了两难。
幸运的是,5月8日下午,经过近1小时的努力,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顺利为孙先生植入一枚直径为38毫米的封堵伞,封堵伞充分释放后,牵拉实验非常成功,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采访孙先生的时候,已是他术后的第三天,孙先生轻描淡写的说,术后的第24个小时他就已经下地活动了,自己上厕所,到病房门口打打饭,没有任何不适。说话的时候,他坐在病床旁,用手摸了摸头,左腿很自然的翘到了床沿上,这种放松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他术后重生的喜悦,更感受到手术的成功无疑给孙先生慌乱的心喂下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看到整件事背后,介入团队和患者之间一个关于使命与担当、选择与信任的双向奔赴的故事。
孙先生不知道的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更愿为别人撑伞的他,在自愿选择讲出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内在散发的人格魅力已经照耀到了每个人。
作者:航天七三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段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