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我们应该这么做

2023-05-17 14:38

目前研究认为头孢菌素C7位的R1侧链与青霉素C6位的侧链结构相同或相似是导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我们应该这么做

医生:你好,我是XX科,请问头孢曲松是否需要皮试?

药师:根据目前药品说明书,该药已不做皮试要求,患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均不需常规皮试要求,除非该药说明书有明确的皮试要求和方法。

目前现状

工作中,我们不乏碰到类似的情况,甚至部分医院的某些科室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均进行原液皮试,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延误患者治疗,假阳性结果还缩窄了抗菌药物选择范围。 

基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皮试的重要影响,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甄别和皮试临床实践,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物的皮试做了明确规定。

什么情况下皮试?

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试,应基于以下适应证判定。

01青霉素类

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通用名一般为:XX西林或XX青霉素)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

02其他β内酰胺类

使用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等前不推荐常规进行皮试,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

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确必要使用头孢菌素时,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见附表)进行皮试。

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并提供相应皮试试剂的。过敏体质患者和有食物或其他药物(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使患者也不需常规皮试,但需加强用药后观察。

Ⅰ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之内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怎么做

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

01皮试液配制

①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或青霉素G皮试制剂稀释为500U/ml的皮试液。

②头孢菌素类:若有皮试指征,可将拟使用的头孢菌素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mg/ml浓度配制成皮试液。设立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及阳性对照(0.01mg/ml磷酸组胺),有助于排除假阳性反应及假阴性反应。

02皮试操作

皮试液应现配现用,皮肤消毒后,皮内注射皮试液0.02~0.03ml,形成直径3mm的皮丘。

如何判读

01判读时间

进行皮试后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

02如何看待皮试结果

皮试都存在假阳性(皮试呈阳性,实际上并无过敏)和假阴性(皮试阴性,但仍然存在过敏)。排除假阳性反应后,皮试阳性有临床意义,皮试阳性(除非皮试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不应记录为“过敏”,而应记录为“皮试阳性”。既往仅皮试阳性的患者,并非皮试的禁忌证,可在密切观察基础上重复皮试。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

交叉过敏

01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青霉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性较多见,可达10%。第二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仅为2%~3%,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低至0.17%~0.7%。

02头孢菌素之间

目前研究认为头孢菌素C7位的R1侧链与青霉素C6位的侧链结构相同或相似是导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性可能主要是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C7位的R1侧链。氨曲南侧链结构与头孢他啶C7位侧链结构相同,研究报道二者之间存在交叉过敏,有明确头孢他啶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氨曲南。

89711684279009458

附表.β内酰胺类药物侧链相似性比较

52231684279009636

备注:同一列内药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侧链结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头孢菌素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药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