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复位肠套叠,佛中医又双叒叕在林芝开展医疗新技术
近日,墨脱县人民医院在佛山市中医院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首次开展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术,为一名1岁肠套叠患儿成功复位,整个复位过程历时短,无创、无痛、无辐射,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和患儿痛苦。
据介绍,患儿小江因哭闹一天不得缓解,被家长带到墨脱县人民医院儿科就诊,我院超声诊疗科廖森成副主任医师作为支援专家,积极配合会诊,经过详细询问与检查,发现患儿上腹部存在“同心圆”样包块,原来其哭闹的元凶竟是“肠套叠”。
治疗前“肠套叠”包块
廖森成表示,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腔,类似伸缩式望远镜收起时的状态,容易导致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急腹症。在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多为原发性,可能与感冒、腹泻、喂养等诱因继发肠功能紊乱有关。肠套叠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危险性不大。
然而,一旦超过黄金48小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出现肠坏死、肠穿孔,甚至会导致感染性休克、死亡。
廖森成马上通知儿科首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家属沟通后迅速为患儿施行“超声监测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过程中,廖森成严密监控灌肠压力、液体量及肠管情况,约2分钟后超声显示套头完全解除,患儿肠套叠复位成功。家长看到孩子不再哭闹,由衷地向医护团队表示感谢。值得一提的是,此项新技术的开展为林芝地区首例,为肠套叠患儿带来了福音,也凸显了我院帮扶工作的新成效。
廖森成为患儿实施超声下水灌肠治疗
治疗后“肠套叠”包块消失
知多D:孩子遇到肠套叠怎么办?
廖森成表示,目前治疗婴幼儿肠套叠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大多数肠套叠在早期都可经非手术治疗达到复位。非手术治疗主要是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和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两者都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后者则有着无辐射、高安全性等优势。不过,肠套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若诊断不及时,导致灌肠复位困难或患儿全身状态较差时,则无法灌肠复位,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特别是饮食无法安抚时,应及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然而,由于婴幼儿通常难以准确表达症状,需要家长对多多重视。廖森成提到,症状通常会突然开始,包括腹痛、呕吐,后期便血、神萎,安静时腹部可摸到腊肠样包块。
具体来说:
腹痛:一般定位不准确且呈阵发性。随着疾病进展,疼痛发作间隔变得越来越近,甚至呈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婴幼儿疼痛时可哭闹、烦躁,有的身体呈卷缩状或翻来覆去,即使抱在怀中仍然难以安抚。
呕吐:易被误判为感冒或胃肠炎。
便秘或血便:患儿可能较长时间无排便或肛门排气,部分患儿伴有血便,典型的血便呈果酱样。
精神差:病情较长、较重者,患儿呈困倦状态,若发现呼之不应表明已经比较严重了。
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廖森成则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平常喂养孩子时,不能过少或过多,最好能按时按量进食,防止小儿胃肠负担过重或饥饿不适。
循序渐进添加辅食,尤其进食之前没有吃过的东西,一定要少量开始,逐渐增加。防止宝宝尚未发育健全的胃肠道,不能适应突然改变的食物。
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小儿受到寒冷、炎热等环境变化刺激,引起胃肠蠕动紊乱。
来源:援墨医疗队
佛山市中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