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活着真好!100多位肝移植患者汇聚福州,最长已“重生”23年

2023-05-16 13:53   福建卫生报

在感谢了学科的发展、前辈的开拓、医院的推动以及各方的支持后,江艺郑重地向所有捐献者表示感谢。

“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又能相遇,我感到非常荣幸!”5月14日上午,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第十届肝友会上,肝友会会长李加冬激动地说。

和他一起,从福建省各处汇聚到这一间小小会议室的,还有100余位肝移植术后的人。曾经这些处在生死边缘的人,如今继续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19821684192185981

1999年,第900医院(原福州总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肝移植。为了保证移植术后的生存质量,2010年,肝友们自发成立肝友会。之后几乎每年一聚。今天,是这群肝友们第十次相聚。

74361684192186145

肝友会上,这些病人的手术医生、第900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江艺说:

“疫情阻隔了我们之前三年的相聚,但我们肝移植的工作仍在继续,肝友们之间互帮互助的传统仍在继续。十届肝友会,初心不变,依旧延续着创建时的口号:同病相怜,抱团取暖,呵护生命,健康快乐。”

同一间病房,同一天移植三位肝友十余年后相见

“我找了你好久,听说你生了二胎,今天终于见面了!”厦门68岁的谢阿姨握着福鼎姑娘小徐(化名)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2011年,25岁的小徐被查出肝豆病,不巧的是,不久后就发现怀孕了。怀孕加剧了肝功能异常,小徐被查出有严重肝腹水,需要肝移植。于是,在拿掉已无生命体征的胎儿后,她从第900医院妇产科转入肝胆外科,接受移植手术。

同一天手术的,还有来自厦门的谢阿姨,来自连江的陈大哥。

谢阿姨记得,小徐的父母不仅关心女儿,也很关心其他病友,一直安慰他们。这也为第一次接受大手术的她注入了信心。

同样感受到小徐父母关怀的,还有来自连江的肝友陈大哥和他的爱人陈大姐。陈大姐说:“他们三个是同一间病房,也是同一天手术,三个人进去手术室,我们6、7个家属就在手术室外,手都在抖。小徐的妈妈还安慰说,不要担心。”

如今,陈大哥抱上了孙子,谢阿姨也身体康健,而小徐更是频频传来好消息:2014年,她平安产子,五年前,她还生下了二胎。

肝移植手术虽然很顺利,但人生旅程还要继续,尤其是女性,还有婚姻、怀孕、生子等一系列人生课题。

“移植会影响生宝宝吗?”准备怀孕前,小徐把自己的担心告诉给肝胆外科蔡秋程医生。蔡秋程宽慰说,术后2年,是可以尝试怀孕的,也有很多人移植术后平安生下孩子。

如今,小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当天,她还开心地把手机里两个孩子的照片展示给肝友们。

肝友会的传统在她身上延续着:总有面临肝移植的年轻姑娘通过肝友会找到小徐,问她肝移植是否影响怀孕。小徐总是拿自己的经历鼓励肝友:只要定期服药,注意复查,不要让自己太劳累,是可以顺利当上妈妈的。

移植术后10年以上达150余人奇迹正激发更多奇迹

据了解,肝友会至今有400余人,最远的来自黑龙江漠河。其中,术后存活10年以上的有150余人。

今天到场的有100余人里,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也有穿着花裙子的阿姨。合影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比出了“胜利”或竖起了大拇指,感恩重生,感激重逢。

会上,蔡秋程医生也告诫肝友,移植手术成功,相当于医生给病人发了一张“通行证”,至于能走多远,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包括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定期复查、及时就诊,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规律的生活。

肝友会中的“明星”,当属移植术后超过23年的杨木水——他是省内肝移植术后存活最久的病人。据了解,目前,这样的“奇迹”在全国也仅有十余个。当他上台时,原本热闹的现场也安静了不少。

杨木水郑重其事地说: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器官!”担任肝友会秘书长整整10年,他见过移植给人带去希望,也见过有人挺过了移植手术,捱过了ICU,却因为一场小感冒不幸离世。

因此,他给肝友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细致的建议:“起夜时记得披一件衣服”,“要看天气预报准备第二天的衣服”,“尽量不吹风,如果去海边一定要多穿一点”等等。

“我是很幸运的,我希望你们跟我一样幸运!”杨木水说。

肝友间还有不少奇迹,不断鼓励着肝友们:有夫妻先后换肝,手术成功的;有三兄弟加妈妈,一家四口换肝成功的;有一位肝癌后换肝成功的80岁老人,换肝后爱上花卉摄影,还成了抖音达人。

现场,移植术后10年以上的肝友被邀请上台合影留念。

坐在台下的一位大哥说,每次肝友会,存活10周年以上的人都越来越多。“今年是我‘重生’的第九年,争取明年上台合影!”

感恩!器官捐献者给予希望 更多肝友登记捐献

1999年至今,第900医院肝胆外科已开展600余例临床肝移植,20例肝肾移植,9例胰肾联合移植,占福建省肝移植总数的70%,总存活率达75%,术后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肝移植不仅涉及到医院多个科室的协作,还要涉及到法律法规、交通运输、社会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2011年,医院成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进一步推动了肝移植工作的发展。

李加冬说,昨晚,他刚好读到一篇讲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文章,看得泪流满面。“作为器官捐献的受益者,我感觉自己有一部分是为了捐献者而活的!”

多一个器官捐献的人,就能多救一条生命。小徐说,她也想着登记捐献器官,有一天能帮助别人延续生命。而杨木水则已经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管理系统上登记了捐献。

在感谢了学科的发展、前辈的开拓、医院的推动以及各方的支持后,江艺郑重地向所有捐献者表示感谢。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感谢捐献者和他们的家人,感谢他们的奉献成全了无数家庭的美满和幸福!”江艺说。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肝移植,捐献者,器官,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