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病人如家人、待护士如姐妹、待事业如孩子——走近儿科护理人李忠丽
5.12国际护士节
致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
她出生于5月12日,正好是国际护士节,似乎命中注定与护士这个职业有缘;
她曾经是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在24岁的“高龄”到卫校学习,学成后成为一名护士;
她38岁就开始担任护理部副主任,在副主任、主任岗位上整整二十年,对医院护理工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模范护士称号,被杭州医学院评为杰出校友;
同时,她还曾经担任浙江省护理学会副秘书长、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她是声名远播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前护理部主任李忠丽。出生于1953年的她,在经历了文革后抓住了学习知识的机会,圆了自己当一名护士的梦想,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护理事业。虽然目前已退休多年,却依然心系医院护理事业,对于护理工作的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等,十分挂念。
作为一名终身奋战一线的成功护理人、精诚做好管理的管理者,李忠丽主任对于护理工作有着怎样的思考,对于护理管理又有着怎样的心得?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浙大儿院博雅奖获得者李忠丽。
1953年出生,1970年11月-1977年2月在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团十四连任指导员,1977年2月-1978年12月,在浙江省中等医药卫生学校学习。1978年12月-1987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任护士,曾在小儿内科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从事护理工作。于1987年7月晋升为护师。1987年9月-1991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任病区护士长。于1993年晋升为主管护师。1993年9月-1995年5月在浙医大护理系护理专业学习。1991-2001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1999年2月晋升为副主任护师。2006年-2009年中共党校法律系本科学习。2001年-2010年7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曾获全国模范护士称号。2011年被评选为杰出校友。
待病人如家人
她是病房患儿口中的“主任奶奶”
李忠丽(右一)和患儿、家长合影
李忠丽主任从小就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也正因如此,她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一种天然亲近感,在有机会学习护理的时候,毅然不顾职业艰辛,选择了护理。
踏上护理岗位时她已经25岁,作为一名中专生,这个年纪其实已经算老大不小。但她凭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仅成绩优秀,到了工作岗位还很快就成为了科室骨干,是当时为数不多掌握监护技术的护理人员之一。
就在她在监护室当护士的一个半夜,她的丈夫,当时的保卫科科长,被告知医院突然停电。同样醒来的李忠丽听到消息后,比丈夫还紧张,因为监护室很多孩子都是插管使用呼吸机的,在突然停电又没有紧急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夜班护士肯定要崩溃,甚至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她不假思索马上穿上衣服跟丈夫两人双双赶回医院支援。而这时的女儿还在睡着。
李忠丽(左一)和患儿、家长合影
回到医院,李忠丽帮助值班护士捏皮囊给氧、协助医生做各种处理,一直忙到天亮恢复供电。很庆幸,最终所有孩子都平安无事,而直到这时,李忠丽才猛然想起独自一人在家的女儿。此时的女儿才4岁。
等他们回到家,竟然发现女儿已经不见了,好在最终发现是好心的邻居,在半夜听见他们女儿的哭声后,把孩子抱去照顾了。
她始终牢记病人,对病人的这种关爱还体现在很多日常的细节中。在担任护理部主任后,李忠丽还是雷打不动,每天带领护理部一起去巡视病房、看望孩子,指导护理工作。通过巡视病房为护理人员排忧解难,给予护士和病人心灵上的安慰。其中有一个病房,她经常“光顾”,就是白血病病区。每次看到这些孩子因为化疗而食欲不振的样子,李主任的泪点就会变得很低,经常跟着家长一起流泪。
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她经常将家里好吃的带到病房跟孩子们分享,久而久之,白血病病房的孩子们看到她去了,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为“主任奶奶”或“主任外婆”。
待护士如姐妹她是儿院护士口中的“热心大姐”
李忠丽(第二排左三)
“在我们职业生涯中,与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与护士之间的关系,是战友、是闺蜜,也如同亲人。”这是李忠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02年末-2003年初,非典疫情在广东及北京爆发,浙大儿院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收治部分来自北京及广东的疑似感染患儿,马上紧急组建了一支医护团队,并挑选了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最强的几名护士去照顾这些疑似感染的孩子。
由于当时的防护措施和政策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和明朗,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是冒着很高风险的。作为护理部主任,她不仅自个儿给这几名护士送去隔离衣,送她们进入隔离病房,还站在隔离病房外,心疼得直掉眼泪,同时很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她在回到家后,专门去给这几名护士买了铁皮枫斗和西洋参等补品,想以最淳朴的方式增强她们的抵抗力,给她们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
“我们的护士表现非常突出,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没有一名护士感染,出色完成任务。”李忠丽回忆道。
李忠丽(中)和同事
李忠丽的热心是出了名的,不仅工作上非常关爱护士,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关心他们,乐意当他们生活中的暖大姐、矛盾中的“和事佬”。
当她得知有护士生病的时候,就主动当起家人,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当得知有护士家里矛盾突出的时候,主动上门去调解矛盾,当他们的“和事佬”;当她得知有护士长生了大病,带头发动全院护士长募捐,给予她精神上的慰藉。
得到过她帮助的人,迄今回忆起来都心中温暖,同时他们也把这种善意和精神,进一步传递出去。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医院再次接到上级领导的紧急指示,需要接收大批地震中的危重患儿来院接受治疗。当直面这些因为地震而造成的或截肢或脑瘫的患儿时,护士心中的大善被激发,自发地把家里好吃的、能用的东西纷纷拿到科室,不断补给这些患儿,从护理、生活和心理上全方位呵护这些身心受创的孩子。
现任护理部主任诸纪华表示,“我们儿院护士,每次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刻,都表现出闻令而动、踊跃向险而行、同时又不求回报的精神,这里边就有着来自老一辈的文化传承。”
待事业如孩子她是护理同行眼中的“职业榜样”
李忠丽(第一排右五)
做了一辈子的护理工作,李忠丽会如何形容自己的职业?在她眼中,事业如同孩子,需要悉心栽培、用心浇灌。
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不仅练就了自己的一双妙手,也引领很多身边的同事练出非凡的手上功夫。
21世纪初,当时的医疗设施远没有现在先进,李忠丽在查房的时候习惯用自己的双手去为患儿触诊。“李主任的手一触摸到患儿皮肤,就能判断出他是否发烧。当她觉得患儿体温过热,就会让责任护士用体温计来量,果不其然孩子体温已经超出正常范围。”有护理同事回忆说。
李忠丽(第一排左四)
她不仅对自己专业要求很高,同样对身边人、对整个医院的护理技术要求也很高。为了推动护理技术的发展,她和护理部一起带领护士们一起学习护理新技术,包括留置针、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ECMO护理等,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多儿童医院纷纷参观效仿。
“最初静脉注射用的钢针,随着新技术的推进,转变为浅静脉留置,这样大大地减少了病儿的痛苦。开展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项目,技术难度很高,幸好楼晓芳护士长率先学会了该项技术,带动团队走到了全国儿童医院的领先地位;还有,ECMO是拯救生命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此前护理团队从来没人尝试过,不仅要走出这一步,还要对标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很有挑战。”李忠丽回忆。
随着这些护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今回头去看当时的探索,似乎已经云淡风轻,但其实每一项技术革新背后都面临挑战,都有着幕后英雄的坚持与推动。
作为护理部主任,除了推动新技术新业务,李忠丽还花大力推进了护理模式的迭代更新和护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刚开始,护理人员是以打针、发药等功能来区分的,叫功能护理,后来我们以责任护理这个概念代替了它,再后来我们推动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的整体护理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可以说对于护士的总体发展非常重要。”李丽忠说。
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李忠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一个是推动儿科的护理事业迈向重症护理学科方向发展,另一个是借助医院国际交流合作资源,选派一大批年轻优秀的护士到罗马琳达大学等进修学习。
李忠丽(第一排右三)
“从普通儿科发展到儿科重症监护,这在护理层面是非常大的突破,同时,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等学历的护理人才,为未来的学科发展、科研产出储备了人才。”对于这项工作,李忠丽主任迄今感到骄傲。
“现在,医院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优秀,这是让我们非常羡慕的,也是最让我们感到开心的。”李忠丽说。
寄语后人:
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的职业素养,总结起来就是“五心、五勤、两技术、一精神”。“五心”是指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五勤”是指要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和脑勤;“两技术”是指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理论知识水平;“一精神”是指要有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以上几点缺一不可。
现在的医疗已经能借助很多仪器,但是最专业的技术一定来源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每天的工作才能有积累,而不是日复一日机械性地完成各项治疗。每天用心上班的护士、懂得思考与积累的护士,三五年之后她(他)必然会与每天到点上下班的护士拉开差距,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为在工作的时间里,对待护士一定要严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尤其我们儿科是个哑科,需要我们的护士要有更强的慎独精神,任何操作都带着敬畏生命的信仰。要用最善良、最虔诚、最真挚的感情对待你们遇见的每一位患儿,让所有来到我们儿院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合理、最温馨的护理。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限于专科知识,还要主动学习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型护士,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也为新时代的白衣天使这一称号加码赋能,蓄力前行。
文 / 木玉、叶子
资料提供 / 护理部
排版 / 陈西瓜
审核 / 李忠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