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Circulation子刊:纤维斑块和微循环阻力预测心脏移植血管病的早期进展
每日毅讯
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心脏移植血管病(CAV)的发生。CAV表现为整个移植冠状动脉的内膜增生,10年的发生率高达50%。如何进行早期CAV的预测是重要的临床问题。近期,Circulation:Heart Fail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从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共入组了2家心脏中心的心脏移植受者,并在移植后3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了冠脉血管造影和左前降支(LAD)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储备分数(CFR)、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评估。CAV早期进展通过血管内超声从基线到12个月随访期间的内膜体积百分比的变化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2名患者(平均年龄51岁;60%为男性)在移植后平均13.8周和56.3周完成了评估。50%的供体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基线血管内超声最大内膜厚度≥0.5mm)。新发CAV(随访时最大内膜厚度≥0.5mm)和快速进展CAV(最大内膜厚度从基线增加≥0.5mm)分别发生在24%和13%的患者中。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基线至随访中位内膜体积增加42% (0.58 mm3/mm),内膜体积百分比增加 44% (4.6%),血管体积减少4% (-0.50 mm3/mm),管腔体积减少9%(-1.02 mm3/mm);全部 P<0.05。纤维化斑块是主要的病变形态:基线为29%,随访为50%。基线时41%的患者和随访时45%的患者冠状动脉生理异常,每5名患者中就有1名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IMR≥25)。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中,受体是男性、纤维化斑块和微循环阻力指数高是CAV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毅讯点评”
本研究对心脏移植患者进行了case series研究分析,通过基线、3个月和12个月的冠脉结构与功能学评估,发现移植冠脉血管的病变进展较普遍,且与男性受体、纤维板块的存在和微循环阻力高有关。临床上提示我们对于这类患者要加强随访,且需要对CAV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免疫相关的调节靶点,从而给予有延缓作用的干预治疗,但无疑这条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HEARTFAILURE.122.010173
本文技术观点不代表CCI的观点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