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来源:《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年第3期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
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
呼吸机参数设定:FiO2 60%,V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
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2 35 mmHg,PO2 206 mmHg,K+ 3.2 mmol/L,Ca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讨论
LQTS是一种心室复极时间延迟的疾病,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可导致Tdp、室颤或猝死。QT间期随着心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用Bazette公式得出QTc。健康成年男性QTc>480 ms,女性QTc>470 ms为QT间期延长,无论男性或女性QTc>500 ms为高度异常[1]。依据文献[2]LQTS的诊断标准,本例患者QTc最长达634 ms(3分),出现Tdp心电改变(2分),总分≥4分,可以确诊为LQTS。
LQTS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获得性LQTS具有遗传基础,心肌复极化储备降低,当受到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时,QTc显著延长。其中,药物诱发的LQTS(di-LQTS)是最常见的获得性LQTS。据统计,70%以上患者在接触到"触发"药物前QTc是正常的[3]。本例患者无晕厥或猝死家族史,考虑排除先天性LQTS。药物诱发LQTS和Tdp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低钾、低镁、心动过缓、基础QT间期延长、快速推注延长QT间期的药物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隐匿性或亚临床LQTS、离子通道基因多态性、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衰、心肌病)、肝脏疾病等[4,5]。其中女性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5,6]。
围麻醉期用药影响QT间期,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异氟烷)延长QTc[7],用丙泊酚替代七氟烷后可逆转QTc恢复正常,证实了丙泊酚的安全性及可能的保护作用[8]。依托咪酯对QT间期无显著影响[9]。芬太尼及阿芬太尼不增加QT间期,但有研究报道,大剂量舒芬太尼可延长QT间期[10],阿片受体拮抗剂美沙酮延长QT间期。常用的肌松拮抗组合药物新斯的明-阿托品,可引起QT间期延长[11,12]。麻醉辅助用止吐药,如氟哌利多及大部分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均可引起QT间期延长[13]。不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在联合应用时,可能由于药效学协同作用使心肌复极延迟,延长QT间期[14]。有报道在联合应用丙泊酚与芬太尼后QT间期延长[15]。本病例麻醉诱导应用依托咪酯、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用药剂量等对QT间期的影响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
麻醉过程中尽量避免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及儿茶酚胺释放增加[16]。围术期紧张焦虑的情绪,气管插管及拔管刺激,术后疼痛均可延长QT间期[17]。此外,Valsalva动作延长QT间期,因此应避免术中高气道压及增加吸呼比[18]。Tdp治疗不同于一般室性心律失常,其首选药物为硫酸镁[19]。已诊断的LQTS患者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20]。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因可增加QT间期离散度,慎用于LQTS患者[21]。本例患者基础QT间期轻度延长,术前精神过度紧张,麻醉诱导后,心率降低至50次/min,可能导致QT间期进一步延长,进而"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常规抢救后再次发生Tdp,经硫酸镁治疗后病情平稳。本例患者虽抢救及时,无不良后果,但若能在术前关注到QT间期延长,可行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负荷试验进一步帮助确诊或排除[20],术前积极纠正离子变化,维持钾离子在正常水平高值,给予适当镇静缓解紧张焦虑,并在术中动态监测QTc变化,从"细节"着手,可能会得到更满意的结果。
尽管LQTS的发生相对罕见,但其重要性在于麻醉后很多无症状易感人群和未经诊断及治疗的LQTS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极高。若不引起重视,会造成更多麻醉"意外"的发生。因此,麻醉医生对QT间期异常或轻度异常的高风险人群应提高警惕,准确识别使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及Tdp发生的先兆(如RR间期的短-长-短现象),一旦发生Tdp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甚至避免其发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