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燕萍:早产宝宝的守护者,新生儿病房里的“收纳师”和“发明家”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面前,是一个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极早产儿,胳膊只有成人的手指那样细,小小的身体蜷在一起。在心疼的同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
如何为这个脆弱的小生命治疗和护理?
浙大妇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滕燕萍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难题。1996年入职,2008年进入新生儿科至今,她已经和这些让人怜爱的小宝贝们朝夕相处到了第15个年头。很多经她手护理的早产儿,如今已经健康长大;而她也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在组织管理、专利发明等方面颇有成绩,成为新生儿病房里的“收纳师”和“发明家”。
新生儿宝宝的治疗时间长,动、静脉血管细,肉眼不容易看到;但极早产儿动脉采血次数多、静脉用药时间长,动、静脉通路又是极早产儿的生命线。
为了提高动、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减少医疗引起的不良刺激,滕燕萍潜心专研,利用“头灯”血管显像后进行可视穿刺的方法,可以使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3.04%,其中零调整穿刺成功率(一针见血)提高29.17%,穿刺时间减少38.12%,有效减少了穿刺针在血管内反复调整引起的局部血管和组织损伤,减少了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刺激。
这种可视穿刺操作方法便捷,可降低护士的穿刺压力,提升幸福指数。推广到外周静脉穿刺,效果也很明显。现在,滕燕萍的经验已经推广到产科、检验科以及多家医院,受到很好的反馈。
除了专利发明之外,作为新生儿科“大管家”的滕燕萍,还将自己的收纳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NICU空间相对紧张,仪器设备多,院感隐患也随之大大增加。滕燕萍在日常的科室管理中不断强化工作人员院感意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设计“立体监护库”“一体化移动仪器”等,极大地缓解了空间紧张,让科室的院感发生率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
32个操作视频一目了然,让护士们的操作更加规范科学;20余项科室具体工作流程和要求,如《新生儿科标本留取要求》《口服药用法用量及储存方法》等,步骤清晰,细节到位;271件固定资产清单式管理精准清晰,定位放置,取用方便,小到一个凳子,一个橡皮圈,都能很快对应起来,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比如设计抢救单元备齐7件套、保暖三个一:出生辐射床一张膜,沐浴入水一分钟,小床一顶帽……
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制度化常态化工作管理,让安全与效率兼顾起来,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把控重点环节,30多名护士步调一致,保障护理安全。
在保障好早产儿病区的基础上,滕燕萍还参与创建了“乳爱接力,不遗余力”支部品牌,母乳捐赠量逐年提升,达500万毫升,受益4千余人次,在降低早产儿NE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有效缓解早产儿家长的焦虑,主导开展家长手机远程探视服务,提升了宝宝家属的满意度。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滕燕萍筹建了浙江省内首家家庭化早产儿照护中心,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梳理制订,人员培训考核,并参与构建《家庭参与式早产儿预出院病房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编写《健康教育手册》,助力医院家庭化早产儿照护中心开张。现在,早产儿照护中心已经在保健大楼常规运营中。滕燕萍以全身心的投入也换来了理想成效,提升了早产儿家庭照护能力,缩短住院时间,让许多早产儿家庭受益。
为更多新生命带来希望,让早产儿宝宝健康成长,滕燕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浙有善育”的信念,也让她的护理人生因爱而充满温暖。
监制:孙美燕
编辑:程 林
出品:浙大妇院宣传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