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 | 正青春,最活力:以真心应答真心,用热爱回报热爱
临床护理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新一代的年轻护理人也在跌跌撞撞中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也曾自我怀疑,他们也曾深深自责,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断坚持、不断复盘,坚守救死扶伤的誓言,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01、介入放射诊疗手术室 鲁奕帆
“只要你想做,一切皆有可能”
介入放射诊疗手术室,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这里没有白天黑夜,这里忙碌的脚步从不停歇。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环境辐射性强,介入放射诊疗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几乎都是男性,今年27岁的鲁奕帆,便是其中一员。
这里汇聚了你能想象到的危急时刻、千钧一发和高度紧张,每台手术都是一场无声的战斗。
刚开始工作时,鲁奕帆对手术室的高压工作状态并不适应,也会因为着急紧张在慌乱之中出现失误。鲁奕帆仍然记得第一次跟台配合手术时自己手忙脚乱的样子。因为主刀医生要求高、节奏快,脾气火爆,再加上自己对手术耗材、器械以及介入治疗的医疗知识还不熟悉,鲁奕帆在手术过程中混淆了医生需要的PTCA球囊型号,好在并没有造成手术失误。“你怎么连这都干不好?!”面对主刀医生的责问,鲁奕帆自责愧疚了很长时间,甚至不太敢跟这位主刀医生跟台配合。自此之后,鲁奕帆加班加点熟悉耗材信息,学习相关医疗知识,每次手术都会提前主动跟主刀医生核对耗材信息,再未出现过类似失误。
前段时间,鲁奕帆再次跟这位主刀医生配合手术,由于病人在术前检查时有异常指标,鲁奕帆在术中主动询问主刀医生:病人肾功能是否正常?抗凝药物是按正常剂量还是按照肾功能不全来注射?主刀医生看着鲁奕帆,满脸笑意地说道:“我发现你现在也是‘老手’了,非常不错!”经过四年历练,鲁奕帆不仅熟知手术操作规范,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医疗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最重要的是,与主刀医生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对保障病人术中安全极为重要。
如今,鲁奕帆也能够熟练地配合各种难度大、风险高的介入手术,穿着30多斤的铅衣,与主刀医生、麻醉师、超声医生、技师共同配合完成手术。现在的鲁奕帆,更享受这种挑战高难度手术带来的专业感。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需要对病人进行快速起搏,鲁奕帆需要配合医生准确调节心脏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在高度紧张的手术中,将病人的心率从正常的60-100次/分,一次性准确调节到160-180次/分,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病人情况、询问病人感受,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失误。
随着介入治疗不断增加、日间手术不断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手术室全年无休,24小时配合手术。每次配合团队完成各种高危复杂手术,鲁奕帆都很有成就感,这种团队默契配合、精神高度集中,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感觉,或许就是鲁奕帆口中所说的“心流”。
工作之外,鲁奕帆兴趣爱好广泛,从舞蹈编舞到摄影、编辑再到英文演讲、运动健身,这种在不同爱好之间随时切换的感觉,也让他从高压工作中得到释放,从而更好地投入下一次手术中。
从毕业到现在的四年,既是鲁奕帆快速成长的四年,也是收获颇丰的四年。“我很感谢省医院这个大平台,既注重专业,又充满包容性,在这个大平台上,只要你想做,就有机会去尝试,让我有了更全面的提升。”或许,这是鲁奕帆的切身体会,更是省医院培养年轻人的初衷。
02、急诊内科 闫倚天
“专业的人应该做专业的事”
今年是急诊内科护士闫倚天在省医院工作的第三年,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个性格开朗的北方女孩已经深深融入了急诊内科这个大家庭。
刚毕业时,闫倚天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护士,而是向往着在一线城市成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让闫倚天改变选择、坚定选择护理行业的是面试时张玉莲书记一句简单的评价:专业的人应该做专业的事。“学习护理专业7年,如果在毕业时选择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那我岂不是白白浪费了7年的专业功底?”闫倚天突然意识到:护理,才是自己要一直坚定走下去的职业道路。
初入急诊科不久,闫倚天主管的一位病人因为抢救无效去世。病人50多岁,因为脑出血入院治疗,前后经历了6次手术,但病情却越来越重,就在准备从EICU转入大ICU时,病情急转直下,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病人经历了6次手术都挺过来了,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走了呢?是我的能力不够吗?如果有高年资的老师来护理会不会转危为安?”闫倚天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作为一名护理新人,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产生自我怀疑,进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负面情绪并没有对闫倚天产生长久的影响。因为在急诊科,快节奏、高强度、随时准备抢救病人的专科性质,决定了作为一名急诊内科护士,容不得你有太多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有太多的病人等着我们去抢救,有太多不确定性等着我们去一一排除,抛开杂念,尽全力抢救生命才是我们的常态。”
很快,闫倚天又经历了一次生死时速的抢救,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于心脏骤停入院,闫倚天与急诊内科的同事轮番进行心脏按压,“看这波形,按得多好。”科室老师的肯定让闫倚天看到了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进步,这让原本陷入自我怀疑的她充满成就感,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人恢复了心跳。这次的经历让闫倚天真正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那天下班后,闫倚天跟家人分享着这份喜悦:“今天大家一起努力,‘按’回来一个爷爷!”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闫倚天已经从最初的自我怀疑,变得更专业、更沉着,也更冷静。闫倚天的成长离不开急诊内科大家庭的凝聚力与奉献精神。“我们科室每天都会面对生死,遇到急危重症的病人,大家都会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心特别齐,对于我这样的护理新人来说,感觉特别安心,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有急诊内科的大家庭共同担当!”
临床工作之外,闫倚天也会负责一些科室的工作,科研案例的分享、调研报告的整理、工作总结的梳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教学管理……虽然琐碎,但闫倚天却乐在其中,“这些工作让我对科室历史、重点工作、文化传承有了更多的了解,平时科室的老师们都对我们新人很照顾,我做这些,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科室做些事情,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我太爱我们这个大家庭了!”闫倚天感慨道。
“与时间赛跑是急诊人的惯性思维,尽全力与死神争夺生命是急诊人的职责所在。”工作的时间越长,闫倚天对这句话体会越深。急诊内科是她轮转的第一个科室,也是她决定奉献一生的地方。相信经过多年历练,这个年轻人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急诊人。
来源 | 党办
编辑 | 成世凤 颖言 禚李昊
审核 | 党办 杨侠 刘小晋
出品 | 西安报业融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