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长假过后发生的散发病例【门、急诊和病区】的感控管理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并不是疫情不需要控制,乙类乙管并不是不管。对于小长假后的散发病例增多现象,我们医院如何应对?国家乙类乙管后出台了应对的文件,并更新了口罩佩戴指引,下面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医院的感控措施。
一、患者管理措施
(一)在门急诊、病区醒目位置向患者和陪同人员宣传呼吸道疾病感染防控知识,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引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二)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发现有发热、腹泻、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引导到发热门诊就诊,并进行新冠筛查。
(三)门急诊(包括发热门诊)应提供一次性外科口罩,方便就诊患者呼吸道防护。
(四)住院病区设置缓冲病室,实行分区管理,有发热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与其他患者不能同室收治室。患者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进行筛查,必要时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五)疑似和确诊患者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同病型可多人间隔离,隔离患者限制在病室内活动。普通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隔离患者外出检查除规范佩戴外科口罩外,还应提前联系目标科室,提前做好人员的疏散,检查结束后做好终末消毒。
(六)病区应严格执行科学防护、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减少进入隔离间人员,集中诊治操作,保持门关闭状态。
(七)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避免因探视或陪护人员感染或携带病毒导致患者感染。
二、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除医务人员以外,在医院的实习医生、进修生、工勤人员、保洁人员和护工等所有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均适用以下措施:
(一)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置,接触新冠相关症状的患者戴防护口罩,并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二)依据暴露风险操作做好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三)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新冠筛查。疑似确诊的医务人员,应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避免带病坚持工作。
(四)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排班,避免过度劳累。
(五)确诊的人员,至少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三、环境、物品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病房、诊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清洁。
(二)注意保暖的同时,加强开窗通风(尽可能做到每日至少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以上)。无通风条件的房间,每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进行空气消毒,如空气消毒机。
(三)确诊患者诊疗物品专用,环境清洁消毒4次/日,使用后医疗器材单独收集。
(四)疑似及确诊患者所有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双层包装。换洗被服使用橘红色袋单独包装,床旁收集,收集时减少抖动。
(五)确诊患者转出或离院后按流程进行终末消毒,通风换气,重点落实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四、暴露后预防措施
与确诊患者发生无有效防护措施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应密切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各地区情况不同,各医院有自己的制度,本文仅供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