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水周:身处夹缝中的基层医院要灵活变化,才能向前发展
去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通知》,旨在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期还发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和服务国家级绩效评价方案(2022)》,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并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考虑不同地区之间评价指标结果的可比性,从现有机构的有关统计指标中选取、确定诊疗人次数、诊疗人次增长率等21个评价指标及权重。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对《通知》及《方案》中提到的内容有何看法?在实际工作中又会遇到哪些难点和困惑?
近期,在由《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联合主办的“县域健康大咖播第158期——标杆乡镇卫生院系列直播(第八期)”中,广东省龙川县老隆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巫水周围绕以上话题,分享了他的看法和实践经验。
以公共卫生为依托,做好重点工作
去年7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曾公开表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440万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
“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是向前发展的,医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且服务能力没有下降……虽然近几年有疫情的影响,导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普遍下降,医疗机构也少了一些,但从整体来看,还算稳中有升。”
位于广东省龙林县的老隆镇中心卫生院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疫情三年,卫生院的诊疗人次基本保持平稳,既没有增长,也没有降低。
“和其他基层医院相比,老隆镇中心卫生院的规模比较大,2022年的门诊量有21.5万人次,住院人数在1.1万左右。”
巫水周院长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建好了新的住院大楼。如果按照以前的发展速度,医院的业务量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因为各个科室都有明确的指标和任务。但受疫情影响,我们基本上保持平稳。”
谈及2023年的发展规划,巫水周表示,新的一年,医院的重点工作会在慢病管理方面,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重度精神病等。医院会以国家公共卫生为依托,做好慢病管理工作的同时,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大科方面,我们比不过三甲医院,只能着重发展小科方面。去年11月份,我们就开始和一些三甲医院合作,让他们的专家参与共建我们的慢病管理,平时也让专家在我们医院进行代教、指导。”巫水周补充。
而被记者问到诊疗人次增长率时,巫水周院长说道:“我们的目标应该是30%左右,否则整个医院就不好运营了。”
夹缝中生存,需提升服务能力
“老隆镇中心卫生院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在病患资源等方面没有问题,关键是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提不上去,其他都没得谈。”巫水周担忧道。
老隆镇中心卫生院虽地处龙川县城,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卫生院这几年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夹在龙川县人民医院、龙川县中医院等实力强劲的公立医院中间,步履维艰。
“前几年就感觉一定要调整发展方向,不调整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近几年我们一直尝试着改变。在内科方面,以慢病康复为主;在外科手术方面,以五官科、口腔科为主。像骨外的一些手术,四肢骨折、下腹部手术,也经常能开展。总体来讲,我们还是要练好内功才可以。”巫水周强调。
目前,老隆镇中心卫生院普外科一年能做300多台二三级手术,白内障有500多台,口腔科也做到了重区里面。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服务能力的问题,比如说,团队对慢病的管理,是不是真正的能管好、管到位?能让群众少发病、少发大病……显然,这个目标我们还离得很远!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不仅要把质量搞好,也要追求数量的突破。辖区内大约有8000多人,按预定的指标,5000就够了。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要突破5000。使真正签约家庭医生的人、做慢病管理的人的满意度持续性增加,否则未来很难推进这一方面的工作。”巫水周一度强调“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多团队合作,管理慢病
谈到如何管理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现有的医疗条件能否满足这类群体等问题时,巫水周院长直言:“对慢病患者的管理,我们直接采用家庭医生签约的方式。因为从2009年到现在,中间走过很多弯路,开始都是试探性的做工作,有显著成效后,我们就放开手脚,实实在在的做这项工作了。”
老隆镇中心卫生院目前分三类人管理这项工作:一、以家庭医生为主的团队,专职做家庭医生搞慢病。医护人员负责一两个村,平时看门诊,管理辖区里的人。二、以门诊医生为主的团队。三、以住院医生为主的团队。三个团队相辅相成,可以达到提防、融合等方面的发展。
虽是如此,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还是会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
巫水周举例说道:“我们去年开展的‘友好老人医院’活动中,就遇到了费用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共卫生虽是全免的,但家庭医生是收费的,他们的薪酬怎么解决?还有,有些人享受家庭病床的同时又签约了家庭医生,钱的事始终解释不清楚,而且在医保这一块是没有专项资金报销的。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给到我们,所以整体来说,工作还是很难开展的。”
甚至在常见的重度精神病管理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也面临着复杂的“困境”:政府相关部门虽牵头组织管理,并且有专人协助,但责任人却是医院。
“感觉病患家属的责任还没有我们医院大。”巫水周无奈的说道。
“从客观上来讲,主要的责任人还是在家属方面,医院只是一起做监管的。另外在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就会出现意外情况,尤其是出访或面访未住院的重精患者,管理者随时都会有危险,特别是家属不配合的,危险系数更高。所以这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医务人员。”
鼓励中医发展,规范药品价格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和服务国家级绩效评价方案(2022)》的21项指标当中,有三个指标是关于中医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门诊中医非药物诊疗人次和中医医师占比。
不难看出,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体现在了具体的行动中,中医诊疗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但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没有中医人才、没有很好的中医团队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医院虽然是全国的中医先进,中医学科开展的也还好,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中医师匮乏、青年中医师对中医研究的不是很透彻。”和其他地区的基层医院一样,巫水周也说出了同样的担忧。
中医的大专家无法下沉到基层医院,基层自己培养的话,没有名老中医的带头,费时费力,最后可能吃力不讨好……中医药的发展仍处于瓶颈期。
说到这个话题,巫水周“现身说法”:“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会,会上有代表提到,现在的中药贵得离谱。我感同身受,以前在临床的时候,抓一副十多块钱的中药,都觉得很贵,但现在一副中药动辄就要上百块,连中药颗粒都很贵,不应该这样。一方面,中药材本身就是我们国家自产自销的,价格就不要涨了。另一方面,像我们医院有很多西医医生,他也掌握了中医治疗,也可以开中药,但医院的准入制度却不允许他开药,这也是一个显著问题。”
其他院长同样表示,现在经常举行“名老中医下乡”的活动,但说实话,在一半天的短暂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中医以治疗慢病为主,是一个长期性的治疗,不是几天就能解决病痛问题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政策上应该去鼓励中医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国家要规范制度,中医药品的质量要提高,价格应该下降。”巫水周院长呼吁道。
责任编辑:王慧开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