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MRI诊断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

2023-05-11 10:14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儿童最常见的胶质瘤,发病高峰5-13岁;小脑及第三脑室常见,儿童常位于幕下,成人常位于幕上,囊性加实性成分,实性可见强化,无弥散受限,囊壁可强化。

病史摘要

男,15岁, 头痛、癫痫;左颞极海马区多发异常信号,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无发热无疫区接触史。

MR图像

94121683769913066

4551683769913683

38121683769913881

MR平扫+增强+MRS:左侧颞叶、海马区见多发囊泡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呈低信号周围稍高信号,病灶范围约3.6cmX1.5cmX2.1cm,边缘欠清晰,DWI像上呈稍低及低信号,ADC图上呈不均匀高信号,注入GD-DTPA后增强扫描示:左侧颞极、海马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S示:左侧颞叶、海马区病灶CHO波稍增高,NAA未见降低,CHO/NAA略增高。

诊断:左侧颞叶、海马区多发囊泡状异常信号,考虑良性脑肿瘤,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待除外。

随访

40471683769914034

6521683769914403

50071683769914528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

概述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VNT)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疾病,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此病被作为一个新增组织病理学模式暂归到神经元和神经元-胶质混合肿瘤的目录下。大部分此类病变呈一个良性的过程,很大一部分为无症状性的,多年随访也不会有变化,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无需病理即可诊断。因此,认识本病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

过去由于对病变不认识,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如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FCD、低级别胶质瘤或节细胞胶质瘤,还有可能诊断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增加,有一些经过长期随访的病例发现此病非常稳定。临床上很大一部分病例可能是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的症状(与病变无关),因此,现在多认为此病是一个良性的病变, 对没有症状的患者无需进行处理,更不需要活检或手术进行病理证实。

病理病变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累及皮层内带及皮层下白质。大体病理表现为多发的相邻结节,可有部分结节融合,结节多数边界清楚,可突入皮层内带,但皮层大多保持完好。显微镜显示这些结节有较大的细胞组成,具有节细胞形态,核仁明显,细胞质内及细胞外原纤维基质内可见空泡样的结构。核不典型或双核少见,一般无囊变、钙化或黏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这些细胞具有不成熟神经元的表型特征(对神经元发育早期的标志物如HuC/HuD、Olig2等免疫阳性,而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NeuN、NF、synaptophysin 阴性或呈弱阳性,GFAP一般为阴性,CD34阴性或弱阳性),Ki-67<1%。基因表达分析尚没有发现属于特定肿瘤类型的特征分子改变。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或发作性症状、头痛、无症状(其他就诊原因偶然发现)或头晕、感觉异常等非特异性症状。在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中,以癫痫或癫痫样发作为主。在非手术组则以非特异性症状或头痛为主。影像学表现

CT上,病变一般呈等密度而不能显示,较大病变呈低密度。MRI很好地反映了病变的大体病理学特点。清晰显示了全部病变。病变以颞叶最多,依次为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可跨叶分布(如额颞、额顶、颞顶叶交界处),可多发。病变位于皮层-皮层下区域,以皮层下白质为主。形态上病变呈多发结节的聚集灶,病变区一般可见正常或菲薄的皮层。

具体可分为3类:

Type A:皮层下白质内多发簇状的小结节(≥3个),围绕皮层分布,结节边界清楚;

Type B:皮层下片状影,周围围绕多个边界清楚的小结节;

Type C:皮层下斑片影,周围小结节不清楚或不明确。

Type A和Type B 均显示了清楚的多发小结节聚集,周围可见相对正常或变薄的皮层。这种特点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与大体病理学表现一致。Type C显示表现为皮层下的斑片影,小结节显示不清。这种表现缺乏特异性,实际上误诊的病例多表现为这一型。这一型的表现可能是由于结节密集、融合成团,同时MRI分辨率仍不够高造成的。前两类多见,最后一类病灶多发生在海马、杏仁核区(临床上多表现为癫痫)。病变在T2WI上呈高信号,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FLAIR上呈高信号,但信号略不均匀,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不降低。病变多为3~4 cm大小(0.6~9.4 cm)。无占位效应,无灶周水肿。一般无强化(仅少数有点状或线状的轻度强化)。

66101683769914770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引自网络图片)

鉴别诊断

1、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儿童和青少年为主,颞叶最多见,多呈楔形或三角形,部分病灶内可见分隔,FLAIR像呈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可压迫邻近颅骨。

2、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VSs)

又称V-R间隙,扩大的血管间隙直径>5mm,其内可见血管影,通常两侧对称,信号同脑脊液。无弥散受限及强化。

3、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II型(FCDs)

局部皮层增厚,灰白质分界不清,病灶边界较模糊,可见“穿膜征(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出现三角形或带状异常信号,向侧脑室延伸,逐渐变细)”。

4、节细胞胶质瘤(GG)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20岁,呈囊实性和实性,CT可见钙化,实性部分呈结节状强化。

5、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儿童最常见的胶质瘤,发病高峰5-13岁;小脑及第三脑室常见,儿童常位于幕下,成人常位于幕上,囊性加实性成分,实性可见强化,无弥散受限,囊壁可强化。

以上内容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神经元,MRI,海马区,小结节,结节,肿瘤,诊断,颞叶,病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右肺中叶不规则结节,PET/CT诊断机化性肺炎1例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罕见甲状腺异位癌一例【武汉高尚医学影像】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咯血发现支气管动脉畸形一例【高尚医学影像】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