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Market】继复合辅酶后,辅酶类大品种又被重点监控!四十亿销售额成为“达摩克利斯剑”?
天生配角——辅酶
通常来讲,酶作为“催化剂”促进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酶则是辅助或催化酶及酶复合物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物质。当出现消耗过度、外源性摄入不足或内源性合成受阻等情况时,辅酶缺乏也可能导致相应生理过程发生障碍。
常见的辅酶包括维生素K、维生素B族、辅酶Q、谷胱甘肽、肌苷、尿苷二磷酸葡糖、辅酶I、辅酶A等等,参与人体凝血因子合成,糖代谢、脂代谢,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理过程。
辅酶参与多种关键酶及其催化的生理过程,因此常使用辅酶类药物对相关通路进行调节,治疗因辅酶缺乏直接造成的疾病,或辅助治疗代谢障碍引起的其他相关疾病。
各类辅酶不仅可以单独作为药物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常用药制成复方制剂以改善基础代谢、提高治疗效果。例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依那普利叶酸,改善肝脏功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甲硫氨酸维B1等,均是利用相关辅酶的生理功能补充单一药物成分治疗不足的案例。
复合辅酶和烟酰胺的命运轨迹
烟酰胺和复合辅酶的销售额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复合辅酶临床适应症包括:急、慢性肝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症,以及辅助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慢性动脉炎、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尿毒症等,尤其在肝病、心血管疾病等适应症中有着大量的使用。
2015年北京医管局将注射用复合辅酶列入“辅助用药”目录,“辅助用药”的头衔对复合辅酶的使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到2017年院内用药规模降至40亿元以下;2019年,复合辅酶被纳入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使得其延续了销售额和使用量的急速下滑。
烟酰胺主要用于防治烟酸缺乏的糙皮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及少数洋地黄中毒等伴发的心律失常,有防治心脏传导阻滞的作用。近几年烟酰胺陆续在皮肤癌、神经系统疾病中获得疗效或潜在获益证据,销售额也一路水涨船高,到2022年全年院内销售额已经超过40亿元。
在今年初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早已跌落神坛的复合辅酶终获调出,而新崛起的四十亿大品种烟酰胺却赫然在列。同样的药物作用逻辑、同样的四十亿市场规模,烟酰胺似乎正要走上复合辅酶的老路。
尽管烟酰胺属于治疗药品而非辅助用药,也已经被纳入省级集采,但从国家监控角度来看,对于临床用量大、医保耗费高的药品仍需多加关注以维持费用支出和临床获益之间的平衡。
重点监控品种对医保资格、适应症用药限制将会产生严格的要求。实际上多款辅酶药物都在国家医保范围内,而谷胱甘肽和辅酶A/辅酶Q都有明确的医保限制。
*限:指存在医保限制
由于辅酶对代谢过程的广泛影响,这类药物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改善和治疗,在临床使用时具有比较灵活的选择性。但辅助用药地位和医保限制意味着这类药品在使用时比较被动,一旦遭遇使用限制则很容易造成市场的震荡。
综合来看,辅酶类药品需严格遵守来自医保、说明书的用药限制,并应积极进行临床有效性的验证,确切的疗效数据能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用药的可行性。
百亿市场——辅酶类药物
整理2017-2021年五年间的医院内药品销售额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复合维生素B、谷胱甘肽在院内的使用出现显著下降,而烟酰胺、烟酸、肌苷等则出现销售额的明显增长。
*销售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
大部分辅酶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规模比较固定,其市场销售额也比较稳定。目前可以看出主要用于心脏病的血管扩张药烟酸注射剂和主要用于免疫刺激的肌苷注射剂在医院内使用增多的初步趋势,已经有个别省份将烟酸和肌苷纳入重点监控目录。
新冠流行期间,CoV-19病毒的心肌损伤风险使辅酶Q10成为热销产品,辅酶Q10因其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肝脏保护、抗疲劳、抗衰老、免疫增强甚至抗肿瘤等多重作用获得业界的广泛关注。与主要用作治疗药物不同的是,辅酶Q10类产品的消费主战场在保健品领域,2022年辅酶Q10保健品市场需求量超过200吨,从批件竞争和用量规模来看,辅酶Q10似乎有望摘取新冠后保健市场的红利。
但综合来看,无论是用于疾病治疗还是辅助治疗,如果缺乏确切的临床获益证据和合理的支出-获益平衡,辅酶类药品仍然难逃屡登监控名单的命运,“四十亿”也仍将会是市场发展过不去的坎。
参考文献:
1.Palmieri, Ferdinando et al. “Mitochondrial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 of the vitamin B-derived cofactors thiamine pyrophosphate, coenzyme A, FAD and NAD+ , and related diseases: A review.” IUBMB life vol. 74,7 (2022): 592-617. doi:10.1002/iub.2612
2.Quinzii, Catarina M et al. “Human coenzyme Q10 deficiency.” Neurochemical research vol. 32,4-5 (2007): 723-7. doi:10.1007/s11064-006-9190-z
3.Chen, Andrew C et al. “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amide for Skin-Cancer Chemopreven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73,17 (2015): 1618-26. doi:10.1056/NEJMoa150619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