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骨血管球瘤(圆形细胞肿瘤)
病史摘要
男,57岁,发现舌骨囊肿1月余;无发热无明显肿瘤病史,无手术史。
MR影像图
MR平扫+增强:舌骨偏右膨胀性骨质破坏,见大小约3.3cmX1.6cmX1.9cm的条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压脂像上呈稍高信号,边缘欠清晰,局部累及下颌舌骨肌,DWI像上呈条块状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注入GD-DTPA后强化扫描示:舌骨偏右病灶呈中度强化;双侧颈血管鞘区见稍大淋巴结,较大者约2.1cmX1.0cm;颈椎椎体未见骨质破坏征象。
MR诊断:舌骨偏右膨胀性骨质破坏,恶性肿瘤待除外。
CT影像图
CT平扫+增强:舌骨多房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约3.3cm×1.5cm,病灶主体偏右侧,内可见点状钙化及骨嵴。病灶边缘部骨皮质不连续,并可见软组织突出。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其相邻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CT诊断:舌骨膨胀性骨质破坏,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随访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
01 概述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血管周间质性肿瘤,由像平滑肌细胞的正常血管球体组成,与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和血管平滑肌瘤形态类似的一大类肿瘤。一般发病机制 为动静脉吻合体一血管球体转化而成; 多认为是血管球在诱因作用下发生异常增生而形成;流行病学:9%~60%有骨异常改变。
02 临床特点
1.发病率罕见,多见于20~50 岁成人。40~50岁约占半数,甲下血管球瘤女性多见,而手指以外的血管球瘤男性更常见。 2.症状 四肢远端多见,舌下,内脏器官特别是胃肠道、骨和纵隔等;常表现为孤立性小红蓝色结节,多发性,常伴有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皮肤皮下组织多见,轻微摩擦、压迫、碰撞可引发剧烈疼痛。部分病例疼痛可向手背及前臂背侧放射。 3.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极少复发。 4.预后良好,局部可复发,如是恶性血管球瘤可转移或致死。
03 病理学特点
1.肉眼观察 红蓝色或紫红色结节,直径多小于1cm。
2.镜下观察 肿瘤界限清楚,有时可见纤维性假包膜,瘤细胞呈小巢状,肿瘤周围可见小血管,实性瘤细胞中富于血管基质,瘤细胞排列呈弥漫结节、片状;瘤细胞小、圆形,大小一致,浅嗜酸或嗜双,,核位于细胞中心,未见圆形和核分裂,偶见嗜酸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可见玻璃样变或黏液基质,未见坏死。瘤细胞呈套袖状围绕血管,在肿边缘部呈不对称分布。 组织亚型:血管球瘤、共质性血管球瘤、血管球肌瘤、血管球瘤病。
3.免疫组化 SMA阳性,Syn可以阳性,CD34可阳性,Ⅳ胶原阳性,S-100、CK、Desmin 阴性。
4.超微结构特点 胞质见中等量线粒体和内质网。束状、厚的肌动蛋白样中间丝结构。
5.分子遗传学特点 NOTCH基因重组,某些患者可见 BRAF 和 KRAS 基因突变。
04 影像学表现
1.部位: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多位于末节指骨甲下;可位于指骨腹侧及中心部或来源于邻近软组织侵蚀骨组织。
2.大小:直径一般为数毫米至1cm。
3.形态学: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锐利。
4.X线表现:多位于末节指骨甲下,亦可位于腹侧及中心部;呈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锐利,有时伴轻微硬化边;内部无钙化及残留骨;源于软组织者,侵蚀末节指骨,边缘性骨吸收或皮质增厚;可有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肿块。
5.CT表现:可清楚显示病变及其边界,骨皮质变薄,可不完整;增强CT:轻度强化。
6.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合并出血可使信号复杂化;增强后可见不同程度强化。
05 鉴别诊断
1.肌周细胞瘤 二者形态有重叠,缺乏大小一致的圆形细胞,特征性卵圆形和梭形细胞围绕血管周围生长。
2. 副神经节瘤 巢状器官样生长,免疫组化:SYN、CgA 阳性,支持细胞 S-100 阳性,SMA 阴性。
3.血管平滑肌瘤 由束状排列的成熟平滑肌细胞组成,缺乏大小一致的圆形细胞,免疫组化:SMA、Desmin阳性。
4.神经内分泌肿瘤 瘤细胞核染色质斑点状,免疫组化:CK、SYN、CgA阳性,SMA阴性。血管球瘤有时Syn阳性,尤其发生在胃肠道时,容易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5.Suquet-Hoyer 管肿瘤形成的结构类似于 Suquet-Hoyer 管,即血管球的动脉段,后者是一种特化性动静脉直接通路,主要分布于手、脚、手指和脚趾。这种结构表现为衬覆单层内皮细胞的狭窄管腔,周围围绕4~6层球细胞,这些球细胞被视为特化的平滑肌细胞。有时,这种正常结构见于因其他原因而行远端肢体活检的标本中,被误认为血管球瘤。
参考资料: 1、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218-219页 2、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 68页 3、川北医学院 蹇顺海教授讲座《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4、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病理神探积分赛第8期
(本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