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眼部感染、耳聋、耳部感染科创取得新突破 | 我院科研团队创新攻关,勇闯前沿领域
科研创新突破
5月4日下午,我院举行科研创新突破新闻发布会,会上就眼科和耳鼻喉科的科研成果作介绍并答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启高莅临现场并致辞。我院党委书记钱飚、院长周行涛、耳鼻喉科主任李华伟、院长助理莫晓芬及相关科室领导出席发布会,党委副书记吴岳军主持。18家媒体代表参与了本次发布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启高 致辞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启高向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医院取得的研究创新突破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希望。他指出,上海全面贯彻国家战略部署,高度重视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科委将持续发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五官科医院应当坚持开拓无尽的科学前沿,坚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坚持推进惠民的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具有领先优势的视觉、听觉、嗅觉、嗓音、头颈肿瘤等新诊治策略方面取得更多傲人成果,点亮患者光明的未来。
党委书记钱飚 致辞
医院党委书记钱飚在会上致辞,他高度肯定了两个团队的科研精神与丰硕成果。钱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时期,全体五官科人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国际医学前沿、紧贴临床需求,深耕细作、努力探索,争取在临床救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好、更多的成就,为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院长周行涛 致辞
医院院长周行涛在会上向关心和支持我院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医院各科研团队多年如一日的耕耘。他表示,医院将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战略要求,营造勇于挑战的科研氛围,精心打造五官科医学品牌,担负起“五官我守护,世界你感受”的责任,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和五官疾病亚洲医学中心。
耳鼻喉科主任李华伟 致辞
耳鼻喉科主任、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李华伟从一名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和与会同志交流。李主任带领的耳鼻喉科一直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前沿而努力,他指出近期在耳聋、耳部感染研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离不开市科委、医学院、医院的支持,未来还会继续深入探索,向着守护人民耳健康的目标大步前进。他强调了科研工作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广大青年能以优秀的前辈为榜样,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投身医学理论突破与技术革新。
党委副书记吴岳军 主持
见微知著 精准诊疗
细菌性眼部感染研究创新突破
文章的通讯作者——我院眼科洪佳旭主任医师、苏州大学何耀教授介绍了在细菌性眼部感染诊疗中获得的原创性突破。
研究团队开发了原创性基因治疗工具,利用细菌特异性ATP结合盒(ABC)糖转运体,通过将ASO搭便车到α(1-4)-糖苷连接的葡萄糖聚合物(GP)上,由葡萄糖聚合物和反义多核酸(asPNA)修饰的纳米颗粒组成的治疗药物(GP-SiNPs-asPNA)被选择性地内化到人类来源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MDR E. coli)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并且显示出更高的摄取率(51.6%),远超传统对照组14%的效率。这一策略可以特异性和有效地杀死几乎100%的抗生素耐药(ABR)细菌,对细菌性角膜炎和眼内炎均有明显疗效,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eterials期刊。
此外,基于团队开发的基因治疗与纳米材料创新融合递送平台,研究团队进行了“特洛伊”-生物发光探针(Trojan-BLI)对深处组织内天然细菌进行生物发光成像及光热治疗的临床前研究,首次将生物发光探针递送进细菌内部,实现活体细菌实时检测,实现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近红外(NIR)成像,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攻坚克难 勇闯前沿
耳聋、耳部感染研究创新突破
文章的通讯作者——我院耳鼻喉科舒易来主任医师、何英姿副研究员介绍了在耳聋、耳部感染方面的研究创新突破。
团队与李华伟教授、中科院李劲松院士团队合作,首次构建了模拟第一大致聋基因GJB2突变耳聋患者的动物模型,并阐释了其发病机制,为探究治疗策略奠定基础,该研究发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杂志;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陈振国和孙蕾团队合作,研究了第二大致聋基因SLC26A4(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表达蛋白的二聚体构象,发现其突变引起的致病机制,该研究已被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正式接收。另外,团队近日在美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的正刊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长文综述,全面阐述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历程、进展、前景及挑战,为耳科学基因治疗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舒易来主任医师和陈兵教授还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BMJ)上报道了年轻女孩打耳洞导致耳廓软骨膜炎严重感染,最终引起软骨坏死耳畸形的临床病例,为年轻人圈出了打耳洞的危险和安全部位,并提出了耳廓软骨膜炎临床规范化诊治的指导性流程。
供稿 | 院长办公室 姜之歆
编辑 | 党委宣传部 占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