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除颤仪?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心、脑部)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生命终止[1] 。心脏电复律是使用外源性电流对心律失常实施治疗的常用方法,通过对心脏实施电击的方式,使患者心房及心室纤颤、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得的终止,并实现正常心律的抢救治疗方法[2] 。
目的
除颤是通过心肌(直接或间接通过胸壁)输送非同步直 流电,以引起心肌同步去极化,从而终止异常节律,终止心室颤动或无脉冲室性心动过速,以恢复窦性心律。[3]
一、临床应用
1.设备
电复律机也称除颤器,是实施电复律术的主体设备。配有电极板,大多有大小两对,大的适用于成人,小的适用儿童,使用前检查除颤器各项功能是否完好,电源有无故障,充电是否充足,各种导线有无断裂和接触不良,除颤器作为抢救设备,应始终保持良好性能,蓄电池充电充足,方能在紧急状态下随时能实施紧急电击除颤。
2.适应症
室颤为最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时,由于丧失了心脏的有效收缩,临床表现为心脏停搏,应按心肺复苏进行紧急抢救。最关键的抢救措施之一就是除颤,首选方法就是电击除颤,而且刻不容缓。
(1)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证。
(2)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史在1年~2年以内),持续心房扑动。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者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
(4)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
3.禁忌症
(1)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2)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
(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严重的低血钾暂不宜作电 复律。
(5)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二、除颤仪操作流程
1.检查电源开机。
2.选择设置(室颤-非同步电复律)。
3.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糊或生理盐水纱布包裹。
4.选择除颤能量至所需读数(单项波电击除颤360J,双相波电击除颤150-200J)。
5.按下充电按钮,开始充电至所需能量。
6.将一电极板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左乳头的左下方(心尖部),识别心电图确认要除颤,将电极板与患者皮肤紧贴。
7.操作者及周围人避免接触床单位。
8.再次观察心电图波形,确认需要除颤,两手同时按压放电。
9.观察除颤效果,除颤成功,纱布擦拭胸前区导电膏。
三、观察
1.心电图变化,如有心律失常持续出现,立即重复上述步骤,再次除颤观察。
2.继续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面色、肢体情况及有无栓塞表现,随时做好记录。病情稳定后返回病房。术前抗凝治疗者。术后仍需给药,并做抗凝血监护。
3.观察电极板接触部位的皮肤情况
4.卧床休息1天~2天,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5.房颤复律后,继续服用药物维持,并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
6.保健指导,向病人说明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防止复发。
四、并发症及其处理
1.心律失常:电击后心律失常早搏最常见,大多在数分钟后消失,不需特殊处理。若产生室速、室颤,可再行电击复律。电击后也可能发生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轻症能自行恢复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 异丙 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 。
2.低血压、急性肺水肿:血压下降多见于高能量电击后,若仅为低血压倾向,
大多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若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及时使用升压药。
3.心肌损伤:电击、尤其是高能量电击可引起心肌损伤,心电图上出现ST-T波改变,血心肌酶升高,约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个别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电图,持续时间也较长
4.其他 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高能量电击有可能引起皮肤灼伤。
五、用物整理
1.操作完毕,关机整理;
2.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3.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变化;
4.用沾有清水软布或用70%酒精消毒剂擦拭附件后,再用软布擦拭残留的消毒剂;
5.定期维护电池。
后记
对于一个除颤设备,它的最大挑战:是在发放足够强的电流终止纤维性颤动的同时限制电击诱发心脏损伤的危险。首先要确定时间观念,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可能及早除颤。其次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操作者必须事前经过除颤培训,事前熟练操作过你要用的除颤仪。第三,要保证除颤仪性能完好、功能齐全,随手可得。
单位: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 作者:万玉莲
参考文献:
[1]李庆平, 熊秀明.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6):128-129.
[2]费敏,蔡文伟,高峰,等. 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流行病学及预后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 28(12):1099-1103.
[3]Chaudhari M, Baker PM. Physical principles of the defibrillator[J]. Anaesthesia &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5,6(12):411-41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