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处理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病例中占比超过80%。由于NSCLC的侵袭性较高,且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案,导致我国7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传统标准方案,但对应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不足5%。在过去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肿瘤血管退化,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临床数据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NSCLC系统治疗药物(包括化疗、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延缓耐药,且不良反应可管理。
目前已有3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晚期NSCLC患者,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这三种药品均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1. 贝伐珠单抗十大适应症
2. 安罗替尼目前已获批以下5个适应证。
①既往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对于存在EGFR基因突变或ALK阳性的患者,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接受相应的标准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且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
②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透明细胞肉瘤以及既往接受过含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其他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
③既往接受过≥2种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④具有临床症状或明确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
⑤用于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患者的治疗
安罗替尼用法用量为每次12 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即3周(21d)为1个疗程。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整,使患者能够耐受治疗。第1次调整剂量:10 mg,每日1次,连服2周,停药1周;第2次调整剂量:8 mg,每日1次,连服2周,停药1周。如8 mg剂量仍无法耐受,则永久停药。
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化疗方案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的Ⅲ-Ⅳ期NSCLC患者。乙类医保,协议期(2022-1-1至2023-12-31),限晚期NSCLC患者。490元(15mg/3mL/支)。
随着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发展以及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从临床研究的数据来看,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晚期NSCLC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良好。
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J] . 中华肿瘤杂志,2020,42 (12): 1063-1077.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00918-00836 2. 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处理手册
本文由医世象 木木整编,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