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健康老龄化,开拓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新格局
区域医疗中心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区域医疗中心又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4月25日,“2023‘健’指新医管系列云享会”之“上海区域医疗中心高峰研讨会”专场顺利召开。
上海交通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王杰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冯煜联合主持。
陈尔真提到,区域性医疗中心不仅是承接市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键环节,也是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分级诊疗制度的执行效果。本次研讨会聚焦上海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友好型医院建设等话题,非常期待各位专家集思广益,进一步启迪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差异化布局 同质化管理,
促进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医康结合的“大康复”新医疗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为患者争取“黄金”恢复期。专题分享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孙湛带来《立足新征程,以同质化管理,促高质量发展》专题分享。
孙湛表示,上海老年医学中心是上海市政府为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实施健康上海、健康中国战略,建立的三级综合医院,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按同质化管理模式运营,并于今年1月试运行,承担“七位一体”功能,集功能、治疗、康复、护理、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管理于一体。
医院正全力打造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功能康复研究中心、公共支持三大平台,并全力推动服务智慧化、用药精准化、操作微创化、康复个性化。老年医学中心充分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中山医院学科人才优势,整合资源,优势共享,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老年常见病重大疾病防治,多病综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医院以未来技术支撑,打造老年医学中心的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
“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公立医院最主要的工作,多院区之间要采取‘差异化布局、同质化发展’的方法。”孙湛提到,目前老年医学中心正采取该管理方法,依托中山医院,从医疗资源、人员配备、基础设施、护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同质化管理。同时,结合一体化与个性化原则,开展错位发展。
孙湛强调,差异化造就了发展机遇,医院审视自身定位,错位发展特色学科补短板;加强院区合作联动,发挥以点带面辐射作用;对中山医院的文化进行传承、融合、创新;发展新思路新理念,放大细节性问题,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区间各要素的互联互通和同质化发展。
他提到,打造“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三甲综合性老年病医院与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是医院的建设目标。新征程下,老年医学中心将把握新机遇,以同质化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
多方合力 建设慢病管理服务闭环
慢性病的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疾病分级诊疗,全科专科协同管理实践,使得社康中心、基层医院以及三级医院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对此,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祁炜罡、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赵文彪围绕“慢病管理的过程中,上下级医院如何构建一站式的闭环服务模式?”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专家们表示要积极探索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新模式,在区域内加强区域诊断中心建设,使诊断标准同质化,以提高诊断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规范化服务。同时还需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医务人员,全面提升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的综合健康水平。
祁炜罡提到,疫情后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缺乏明确的分级诊疗标准。目前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鼓励区域医疗中心专家下社区,对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培训与科普,并进行医联体联动,但在完全实现一站式闭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域内加强区域诊断中心建设,使诊断标准同质化;加强慢病管理模式,利用慢性病联盟推进同质化管理;加快区域内信息一体化建设,将平台共享到区域医联体中,通过远程、可视的MDT协作,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一体化模式建设。
刘军表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是华山医院医联体单位,依托华山医院开展同质化管理。他认为实现闭环式管理首先要做到同质化医疗,需对医生统一进行一体化培训;同时,下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存在药品品种不同的问题,因此,药品的一体化问题也亟须改进;此外还需加强信息建设的一体化,需从政府层面进行牵头推进区域医联体单位内的一站式一体化管理。
赵文彪结合区域内的探索经验指出,松江区中心医院作为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将松江区的二级医疗机构与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联体模式建立了一体化模式,形成了组织体系的对接。社区全科医院、专科医生、护理队伍接受了培训并接受考核。此外,医院还进行平台建设,建立了区域影像、病理、临床检查、远程诊断等中心,并对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筹,形成了同质化管理。在药事管理方面,区域内还开展了前置审方与审核,并对审方、药品管理、病历等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
探索老年医学发展新路径
推进老年医学中心高质量发展
在“健康中国”大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为全国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老年医学中心需引领老年医学发展,助推幸福老龄、健康老龄,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健康夕阳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保志军带来《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专题分享。
保志军提到,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上海更是国内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为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中国老年医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老年医学专业学科,老年健康和相关专业人才不足;老年医学研究方向单一;未形成完整的老年医学交流平台等问题。
他表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快培训社区老年医学队伍,为各社区老年医学小组制定和开发培训计划;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社区老年医学诊疗规范;建立健康档案综合评估方案、常见疾病的选择及诊疗方案;建立常见病的转诊标准与转诊流程,实现定点双向转诊;建立老年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同质化、标准化的社区老年医疗管理方案。
以华东医院为例,保志军提到医院是中央保健基地,以老年医学为特色,服务对象以干部保健为主。近年来医院盘点家底、正确定位、找到差距,科学谋划、借力打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解决疑难、危重病的能力,加强高龄、超高龄老人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能力;加强对高龄老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能力,开展相关特色技术;进行老年临床营养治疗,在高龄老人、危重病人及术后病人营养支持方面积累的经验,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临床营养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建立老年医疗医联体,医养结合医联体,开展互联网医院;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建立华东医院老年实验室等。
他强调,老年医学建设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全国亟需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对此,老年医学科需要长远规划。下一步,医院将加快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扩配老年医学队伍,开展临床研究,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全方位提升医院影响力。
应对银发浪潮,建设老年友好型医院
应对“银发浪潮”,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区域中心医院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建设老年友好型医院。围绕这一话题,几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专家们一直提到,要为老年人在就医方面提供方便,尤其是老年在应用智能化就医手段时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同时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各位专家还分享了各自医院在建设老年友好型医院方面的相关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副院长熊伍军表示,医院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病区,并配备老年医学团队;在老年患者救治上开展MDT诊疗;在医疗服务上为老年人提供友善服务的环境,开设老年患者窗口,配备志愿者;利用信息化服务手段,绑定家属医保卡,减少老年人往返医院路程,进一步打造老年友好型医院。
“医院目前已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示范单位,打造老年文化的内涵,强调一切以老年服务为中心的宗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杨鲲表示,近年来医院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互联共享远程服务平台,实现了“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居家”的老年服务数据的互通互享;对老年人就医服务流程进行优化,老年科门诊诊室进行改造,满足老年患者的多种需求,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提升老年就医的服务感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锁涛提到,老年友好医院的建设,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要营造老年友善环境,改造相关设备设施,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第二层面要优化服务流程,为老年人建设更多的就医通道,评估老年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老年就医流程;第三个层面要营造老年友善文化,真正关心老龄患者,加强对员工敬老爱老的培训,进行健康宣教培养。他强调,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仍需各级医院继续努力。
会议最后,冯煜总结说道,本次云享会聚焦于上下级医院构建慢病管理一站式闭环服务模式、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友好型医院建设等焦点问题,各位专家进行了切磋与探索,有助于区域医疗中心的提速发展。此外,在医康结合方面,医院管理者要从老年视角出发,改进就医流程,真正做到关爱老年患者,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安全感和健康幸福感。
本次会议由
瀚晖制药有限公司战略支持
来源:长三角健康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