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还能这样做!腋下隐蔽小切口就能成功“补心”
近日,10个月的姗姗(化名)在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接受了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情况稳定,一周便痊愈出院。
4厘米腋下切口,补好心脏上的洞
姗姗出生后被诊断“室间隔缺损”,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在与医生的术前谈话中了解到,这个手术不用正中开胸,仅在右侧腋下切个小口子,就能完成室缺修补。“太好了,女孩子胸口留个疤总会有些影响,如果在腋下就隐蔽多了”,父母满怀期待地选择了这一方式。
手术进行地非常顺利,刀口在孩子的右边腋窝下,长度不足4cm。如果不刻意抬起胳膊,刀口几乎看不到。由于创伤小,姗姗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莫绪明教授介绍:“腋下小切口对于手术技术要求较正中切口更高,但它的优势在于切口小且隐蔽,保留了胸廓的完整性。主动脉、右心房心室、上下腔静脉等心内结构暴露良好,能顺利完成心脏多种入路的手术,目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等都可以进行。目前我院已完成1000余例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
儿童先心病,虽然复杂但并不可怕
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胎儿时期发育异常引起出生时及存在的一类心血管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我国每年出生大约15万先心病患儿。
先心病包括多种类型的心脏疾病,依据其表现型可分为非紫绀型和紫绀型。非紫绀型是指没有额外的含氧低的血流进入体循环系统,可分为左向右分流型,如: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梗阻型,如:肺动脉狭窄(PS)、主动脉缩窄(COA)等。紫绀型指含氧量低的血液绕过肺,直接进入体循环系统,多属于复杂先心病范畴,如:法洛四联症(TOF)、大动脉转位(TGA)等。
先心病种类繁多,不同的患儿依据其严重程度会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可能会出现气喘、多汗、胸闷、易疲乏、口唇紫绀等。目前绝大多数先心病可通过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治愈,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早期手术干预,已成为小儿心脏外科诊疗的趋势。然而,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技术对患儿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较慢,远期手术切口的瘢痕不仅影响美观,对于学龄期孩子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十年探索,寻求美观与安全的平衡
近十年来,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团队不断探索,力求在微创美观和手术安全之间取得有效平衡。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莫绪明教授表示,腋下小切口手术既矫治了心脏畸形,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切口隐蔽等优点,加快了术后康复,极大提升了整体的美观度。更重要的是,该方式减少了远期孩子因为手术瘢痕产生的自卑心理等不良影响。
在外科学向微创化发展的环境下,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团队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将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技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已经成为了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术式。
内容来源丨心胸外科 陈涌、笪敏
责任编辑丨于露露
内容审核丨吴叶青
排版发布丨张艾萱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