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 心脏盾构变通途——成大附院心血管内科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获得成功
临床快讯
68岁的刘女士4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并且症状逐步加重,安静时也感劳累、疲倦、呼吸急促,之后更出现一过性双眼发黑,夜间不能平卧等表现。在当地检查后发现刘女士的心脏瓣膜出了问题,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知道病情后,刘女士和家属的心情十分矛盾,考虑到她年纪较大了,对于外科手术的风险顾虑重重,迟迟难下接受手术的决心。
刘女士的女儿偶然听说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微创手术,家里人一商量当即决定去成大附院“碰碰运气”。来到医院复查心脏超声,发现刘女士主动脉瓣瓣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达到4.19米/秒,最大跨瓣压差达70mmHg,平均跨瓣压差43mmHg,属于D期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尽快安排治疗。
心血管内科主任何川教授了解病情后,为病人安排了心脏及大血管CT造影(CTA)检查,评估是否满足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的条件。
CTA评估瓣膜及大血管情况
适合行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
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了手术过程和潜在风险后,病人和家属表示理解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心血管内科随即邀请医务科、麻醉手术中心、心胸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全院多科室参加术前讨论,对手术步骤和可能风险进行充分推演讨论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4月26日一早,何川教授率熊信林博士、刘亮主治医师、罗莉主治医师、龙小滨主治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在麻醉手术中心和冯坤主治医师经食道心脏超声的支持下,开始手术。经过近4个小时的努力,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自2002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TAVR)手术问世以来,对于不适合外科手术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病人,该技术明显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延长了寿命;即使与仅有中等程度外科手术风险的病人相比,该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与外科手术相当,再加上微创手术本身的风险较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病人基础状况宽容度高等优势,使之在全世界得以迅速推广。2010年葛均波院士将此技术引入国内,开启了中国的TAVR时代,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开展TAVR手术超过1.8万台。通俗讲,TAVR技术通过动脉血管作为操作途径,将人工主动脉瓣送到心脏与主动脉结合的位置,即原生主动脉瓣位置,释放瓣膜,完成瓣膜置换。这一过程很像地下隧道建设过程用到的盾构机:进入隧道、打通障碍同时用预制的钢筋混泥土构件支撑隧道,使隧道得以贯通。话虽如此,在实际应用中,TAVR技术相比其他介入技术具有较高手术风险,需要术前精准的评估,术者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尤其重要的是术中术者之间、术者与麻醉医师之间、术者与影像医生之间精确而默契的配合,稍有不慎,轻则手术失败,重则发生严重并发症,故有很高的实施难度。
由于技术难度,TAVR技术被誉为心血管介入技术王冠上的明珠,仅在各著名的大心血管中心开展。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成大附院心血管内科的技术水平跻身国内一流的行列,也标志着成大附院高超的学科协作水平。
手术选择右侧股动脉为手术主入路
超硬引导钢丝进入左心室,建立瓣膜输送轨道
主动脉瓣球囊扩张,为人工瓣膜植入扫除障碍
人工瓣膜沿超硬钢丝轨道进入到释放位置
瓣膜在精确定位下展开
瓣膜完全释放,形态完好,固定稳固
术中超声评估
瓣膜展开工作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术前70mmHg降至8mmHg的正常水平人工瓣膜周围无瓣周漏出现
科室简介
成大附院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人才梯队完整、技术实力雄厚的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学科,科室为成都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示范中心的认证、四川省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成都市金牛区心血管病质控分中心、金牛区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金牛区胸痛中心联盟牵头单位、遵义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单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5名,组成冠脉、电生理、起搏、结构性心脏病、影像等亚专业团队,年开展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3000余例,为全区域提供直接PCI治疗服务,年救治各类危重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200余例。科室专注于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先后在省内率先或领先开展了阵发性心房纤颤冷冻消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3T磁共振双腔起搏器植入、肥厚性心肌病室间隔化学/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肾动脉去神经消融等技术,以及最新开展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到缘修补术。科室的努力发展,受到业内广泛瞩目,得到越来越多病人的信任,是城北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
来源:心血管内科 袁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