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死时速”到“虎口脱险”——市中心医院肾病科二病区救治一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阳性患者
近日,市中心医院肾病科二病区来了一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的女性患者,了解得知浮肿大概有5天了,在当地县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治疗了好几天却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尿量也越来越少,随即转来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查找原因。
生死时速GBM
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并做了肾穿刺活检,在等待病理的同时,医生们看到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指标——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阳性。紧接着,病理结果也印证了这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事实。
医生们都知道,抗GBM病是一个非常凶险的疾病,它是指血液循环中的抗 GBM 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抗 GBM 抗体和(或)肾活检 GBM 上见到IgG呈线样沉积。该病主要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肾。该病发病率虽然很低(0.5-1/百万人口),但是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患者几乎都会进展至尿毒症甚至死亡。
将诊断告诉患者及家属后,他们立刻就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个疾病的相关信息,焦虑和不安充斥着整个病房。
肾病科二病区凭借在该病诊治上积累的经验,为患者配备床旁血滤机,随时可以为其实施血浆置换、CRRT等治疗。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诊断,确诊患者处于早期,医护团队有信心将其肾脏挽救回来。
诊断明确后,科主任马洪波立即组织全科病例讨论,制定了包括血浆置换、激素冲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在内的精准治疗方案,其中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血液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重要手段,能够迅速清除循环中的致病性抗原、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子。
虎口脱险GBM
经过5次血浆置换和2轮激素冲击,外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和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患者的抗GBM抗体滴度慢慢降了下来,升高的肌酐也逐渐回落,尿量从每天500ml逐渐升至2000ml左右,尿蛋白从最初的7g/天降到了5g/天,水肿消失了,患者的体重降到了生病前的水平,较水肿最严重的时候降了20斤。
医患同心,其利断金。经过近一个月的积极治疗,患者和家属经历了紧张、焦虑、担心,到逐渐变得放心、安心,到最后无比信任和感激。这其中的波折,除了肾病科二病区团队精湛的技术、先进的治疗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更少不了医患携手和医务人员的辛苦付出。
供稿:肾病科二病区 王伟伟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