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工医保门诊统筹0起付,看统筹基金、医院药店、商保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凤梅根据2017年全国47个职工医保统筹区超350万患者就诊数据,测算了不同起付线、封顶线门诊统筹的设计。结果显示:无起付线有封顶线对患者门诊选择的促进作用最大,但对年门诊费用的影响最小,仅使得年门诊费用上升了12. 6%;而有起付线无封顶线使得年门诊费用上升了130. 7%;无起付线无封顶线使得年门诊费用上升了26. 9%。
同时,无起付线有封顶线政策在年龄结构中的传导更为健康,使得老年患者年门诊次数增加91. 7%,年门诊费用上升43. 9%;却使60岁以下患者年门诊次数减少14. 4%,年门诊费用仅上升7. 6%。武汉最新的方案也是取消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报销比例。
笔者感触:
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无起付线有封顶线,哪怕无起付线无封顶线的“风洞试验”都初步做过了。为什么有起付线,反而可能导致医保统筹基金运行“高血压”,其中有供需两侧“人性的弱点”,不展开。
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无起付线是一个开始,有两种不确定性:一种是更加无度、浪费;一种是行为上发挥节约。从前面的测算结果看,从医保政策下决心探索的初心及将做配套支持看,笔者倾向于后者。
那么,通过行为节约“省下来”的资金流向何处?一方面,虽然住院方面、门诊方面是分立的,但有很多的结合部,事情无法全面分开,有一些可视为流回住院。另一方面,有一些流到药店市场主体。
总的来看,医药分开不仅是趋势,也是管理工具。药耗价格改革,伴随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这些并行、互动的改革来缓解区域间、两项制度间、住院门诊间、不同疾病间的医保运行不平衡不充分。
医保待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共同作用的逻辑:从需求侧的费用负担问题,到需求侧的医药服务用量合理可及,到供给侧的实际价格管治,到供给侧的医药服务用量发挥及再生产再发展的全链条。
至于商保、创新支付,是与上述分析并行的、多层次的世界。
商保要再做一遍: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的差异化复制。
创新支付围绕创新支付范围、创新支付方式、创新服务组织。
从“全面医保”到“全民健康”,职工医保门诊统筹0起付,已开启先行探索。
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建设可能深化践行集采药品使用、支付标准建设、检查结果互认等。
感谢朱凤梅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