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弯如新月”,可视化支气管封堵术显神通
近日,我院麻醉科团队成功为一位82岁左上肺肺大疱患者实施了可视化支气管封堵术麻醉。该患者胸部气管扭曲移位呈“C”型,是典型的困难气道。本例病人可视化支气管封堵技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院麻醉技术空白,为胸外科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麻醉科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结出的又一硕果。
患者陈叔,82岁高龄,因“左侧气胸”在外院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计划于4月14日支气管内麻醉下行胸腔镜下左上肺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近年来反复发作气胸,肺功能极差。
麻醉科杨东填医师术前访视,阅读患者胸部CT时发现气管从胸廓入口至隆凸上有明显的畸形,“弯如新月”,几乎接近于“C”型。这种困难气道很难放置双腔气管导管实施单肺通气,若贸然实施双腔气管插管,有可能引起气管损伤甚至撕裂风险。
陈建颜主任高度重视,召开病例讨论会决定麻醉方案。患者有困难气道,难点就在于不是简单的气管移位,气管往右侧偏移后,又折返回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前进过程中无法折返,经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可视气管内插管加支气管封堵器方案。但使用封堵器也有难点,封堵器有一定的硬度,由于气管畸形的影响,预计极难进入左支气管。最终拟定两个方案:①气管内插管后顺利留置支气管封堵器,这是最理想的情况;②气管内插管后经尝试仍无法顺利留置支气管封堵器,建议小潮气量双肺通气,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经与胸外科肖海平主任沟通后认为方案可行,如期手术。
手术当天陈建颜主任,陈宗、马翔及陈志峰副主任医师到场指导,麻醉诱导后插入柔性可视气管,明视下导管顺利通过“C”型扭曲段。随后陈建颜主任为患者行纤支镜检查,发现左支气管折返角度非常大,留置封堵管难度极大。陈主任指导杨东填医师留置封堵器,到达气管隆凸时封堵器受气管形状影响很难嵌入左支气管,在纤支镜辅助下经反复调整角度后终于将封堵器头端置入左侧支气管,充气后成功封堵了左侧肺叶。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氧饱和度在95-100%之间,手术过程顺利。术毕拔除支气管封堵器,经术后呼吸支持治疗后于第二天顺利拔出气管导管。
支气管封堵器是在胸科手术中使用末端带气囊的长管封堵支气管,可直接与可视单腔气管导管成套使用,较传统胸科手术肺隔离使用的双腔气管导管对患者损伤小,封堵效果确切,配合纤支镜使用,定位精准,能为胸科手术的开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本次困难气道的完美处理,再次体现麻醉科团队知难而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麻醉科保障围术期的安全,是术科医师强有力的后盾,期待麻醉科与外科各科室的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努力创新下,能够为更多病人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科室介绍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科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耕耘,麻醉科现已发展为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临床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是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科室现有博士、硕士、学士等组成的医护人员共43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7人,护士16人。麻醉科主任陈建颜博士,兼任麻醉教研室主任、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和疼痛诊疗中有关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实施和急性疼痛诊治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疾病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的围术期麻醉管理。科研及教学经验丰富,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麻醉与肿瘤免疫,在国内外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达5.008,拥有2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麻醉科目前年麻醉例数15000余例,开展包括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普外科等各种手术的麻醉,其中全麻占比70%以上,麻醉病人的年龄从2天至108岁,高龄、危重、疑难及复杂患者手术麻醉超过30%,连续10余年未出现麻醉死亡病例,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位居国内领先水平。除实施常规手术的麻醉外,心脏外科手术麻醉、脑及脊柱手术的术中唤醒麻醉、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麻醉等均已开展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我科还承担体外循环灌注、疼痛诊疗(包括术后镇痛、无痛分娩、门诊病人疼痛治疗)、全院危重病人抢救和复苏等任务。
来源:麻醉科(手术室)
初审:王媛
审核:林锐锐
审发:张锡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