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中医外治改善肿瘤患者胆道结石
胆道结石虽为外科常见疾病,但在肿瘤患者中也经常出现。 研究表明胃、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胆道结石的发病率比自然人群要高。胆道结石可造成胆道梗阻从而出现黄疸,故在中医学中可归类为“黄疸”范畴。 中医认为,胆道结石主要是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气滞化火、湿热蕴结肝胆而成。肝郁气滞,使脾虚严重,脾运化不及时,从而使肝胆失疏、肝郁气滞进一步加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道结石与“瘀”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内经》中描述道“四之气……民病寒热,嘘干、黄疸”是黄疸最早的病因学说。《医学心悟·伤寒兼证》云:“淚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故见黄色也”。《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记载曰“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指出黄疸病瘀热在血分的病机。《临证指南医案》里提到:“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气血不行则发黄”的黄疸病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提及:“瘀热以行,一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不得称瘀。”《伤寒论》所载,因湿热瘀郁于里,腑气壅塞,患者尚有“小便不通”、“小便不利”、“小便黄”、“腹胀满”等不适。综上所述,“瘀”乃是黄疸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故黄疸的治疗亦可从"瘀"论治,治疗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或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下面分享一则中医外治改善肿瘤患者胆道结石的验案。
患者,女,2年前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因血管包绕,仅行胃大部、胆囊以及乙状结肠切除术。2年前因肝功能异常考虑为胆总管梗阻行胆总管支架置入术,半年前因胆道感染将支架取出。其后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一直行保肝治疗,仍有间断发热。患者今年2月就诊于黄主任门诊,腹部MRI提示胆总管结石,患者仍有间断发热,考虑胆管炎。入院后在黄主任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胆总管体表投影部位毫韧针松解疏通经络、祛痰化湿化瘀,同时予火针点刺促进胆汁排泄。经治疗,患者体温未再升高,肝功亦逐渐趋于正常。出院后回当地医院复查增强MRI提胆管结石明显减少(图1)。
图1
按语
肿瘤合并胆管结石在临床很是常见,外科多采用手术治疗,如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以解除胆道梗阻。但术后常伴有胆道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黄主任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胆道结石的中医病因病机,将纠正肿瘤手术区正气不足、痰湿阻滞、络脉不通的毫韧针松解法灵活应用于该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中医异病同治的体现。
韧针松解解瘀可以缓解胆道口阻力,火针围刺可以增强胆囊、胆道蠕动,故可以促进胆石排泄。临床中应多善于观察总结,外治法的正确应用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陈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创新肿瘤治疗思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