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课程】朱雄增教授体系课——第三讲:软组织肿瘤病理学之免疫组织化学(2)(附学习笔记)
为了进一步增强医生对于软组织肿瘤病理的认识,提高软组织肿瘤的诊疗水平,衡道医学新媒体推出了“软组织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线上学习活动。希望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广大的软组织肿瘤亚专科医生得到学习、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专家简介
专家介绍
朱雄增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荣誉教授,博导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央和上海市干部保健局专家
《中华病理学杂志》顾问
《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等职务
擅长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尤其擅长恶性淋巴瘤、软组织和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和研究。已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编《临床肿瘤学概论》、《恶性淋巴瘤》和《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等30余部专著。先后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今天由浙江大学明州医院的王陶陶老师带来「朱雄增教授软组织肿瘤病理体系化课程」第三讲《软组织肿瘤病理学之免疫组织化学(2)》的配套学习笔记:
王陶陶 医师
浙江大学明州医院病理科
软组织肿瘤分子遗传学异常相关的特异性蛋白标记物
脂肪性肿瘤
1.软组织肌脂肪瘤:
t(9;12)(p22;q14),涉及HMGA2-C9orf92基因融合,约60%病例IHC显示细胞核阳性表达HMGA2。
2.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和非典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性肿瘤:
13q14,包括RB1缺失,IHC显示RB1表达丢失。
3.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
12q14-15上MDM2和CDK4扩增序列的额外环状和巨标记染色体,IHC显示细胞核阳性表达MDM2和/或CDK4。
4.去分化脂肪肉瘤:
由ATL/WDLPS进展而来,IHC仍然显示瘤细胞表达MDM2和/或CDK4。
5.黏液样脂肪肉瘤:
t(12;16)(q13;p11),涉及FUS::DDIT3,最近可用IHC检测DDIT3。
(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1.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
t(2;11)(q31;q12),涉及11q12上FOSL1重排,可导致瘤细胞核弥漫强表达FOSL1。
2.Gardner纤维瘤:
大多伴有APC基因胚系突变,IHC显示瘤细胞核表达β-catenin。
3.韧带样纤维瘤病:
编码β-catenin的CTNNB1基因点突变,导致瘤细胞核表达β-catenin。
4.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chr12(q13.3)内邻近的二个基因NAB2和STAT6倒位后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表达STAT6,去分化SFT的区域STAT6表达丢失。
5.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hr2(p35)上ALK基因与各种配对基因(如TMP3,TMP4,CLTC等)融合,IHC显示瘤细胞胞浆弥漫或胞浆颗粒性表达ALK;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则由ALK与RANBP2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的核膜表达ALK。
6.婴儿纤维肉瘤:
t(12;15)(p13;q25),涉及ETV6::NTRK3基因融合(乳腺及涎腺的分泌型癌也存在相同的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pan-TRK。
7.低级别纤维黏液样肉瘤和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前者大多t(7;16)(q33;p11),涉及FUS::CREB3L2基因融合,而后者大多t(11;22)(p11.2;q12),涉及EWSR1::CREB3L1基因融合,从而导致靶基因MUC4和CD24异常表达,IHC显示瘤细胞胞浆弥漫强表达MUC4。
8.13q/RB1家族肿瘤:
13q包括RB1的丢失是这一组软组织肿瘤共有的遗传学改变,现已知有以下类型:
1)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性肿瘤(SCL/PL)和非典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性肿瘤(ASCL/PL)
2)(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
3)富于细胞血管纤维瘤
4)肢端纤维黏液瘤
5)(皮肤)多形性纤维瘤
这些肿瘤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特点上互相重叠,支持它们是遗传学相关谱系的肿瘤,即13q/RB1家族肿瘤。
9.附加知识点:
血管源性肿瘤
1.上皮样血管瘤:
涉及FOS(14q24.3)与多个伙伴基因(MBNL1、VIM、lincRNA和LMNA)融合或t(19;19)(q13.2;q13.2),涉及ZFP36::FOSB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FOS或FOSB。
2.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t(7;19)(q22;q13),涉及SEPRINE1::FOSB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FOSB。
3.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大多数为t(1;3)(p36;q23-25),涉及WWTR1::CAMTA1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CAMTA1;少数为t(;x)(;p11),涉及YAP1::TFE3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TFE3。
神经源性和未分化小圆细胞肿瘤
1.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大多有同时发生三条通路,即NF1、CDKN2A/CDKN2B和PRC核心成分(EED或SUZ12)的失活突变,导致H3K27me3表达丢失。
2.骨外Ewing肉瘤:
t(11;22)(q24;q12),涉及EWSR1::Fli1基因融合,少数为t(21;22)(q22;q12),涉及EWSR1::ERG(10%)基因融合。
3.CIC重排肉瘤:
有两种相关的不同易位,即t(4;19)(q35;q13)和t(10;19)(q26;q13),涉及CIC与DUX4或DUX4L1基因融合,IHC上可导致瘤细胞核异常表达WT1和ETV4。
4.BCOR基因改变肉瘤:
X染色体臂内倒位,导致BCOR::CCNB3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BCOR和CCNB3;此外,婴儿软组织未分化圆细胞肉瘤和婴儿原始黏液样间叶肿瘤存在BCOR内部串联重复(BCOR-ITD),IHC也可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BCOR。
组织起源不明和其他肿瘤
1、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t(12;21)(q15;q21.1),涉及HMGA2::AML1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HMGA2,此外,还可以表达该基因相邻的CDK4。
2、软组织混合瘤:
常见t(3;8)(p21;q12)和t(5;8)(p13;q12),分别涉及CTNNB1::PLAG1和LIFR::PLAG1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PLAG1。
3、NTRK重排梭形细胞肿瘤:
NTRK分子异常导致的一组罕见软组织肿瘤,遗传学上由NTRK1/2/3与多种伙伴基因融合所致。以单一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主要有脂肪纤维瘤样神经肿瘤和类似PNST的NTRK阳性肿瘤,IHC显示瘤细胞常同时表达S100和CD34,且胞浆或细胞核表达panTRK。
4、滑膜肉瘤:
t(X;18)(p11;q11),涉及SS18::SSX1/2/4基因融合, 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SS18-SSX。
5、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t(11;22)(p13;q12),涉及EWSR1::WT1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WT1(C端)。
6、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der(17)t(X;17)(p11;q25),涉及ASPSCR1::TFE3基因融合,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TFE3。
7、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
大多数PEComa涉及TSC2突变,少数(15%)PEComa涉及TFE3基因重排,IHC显示瘤细胞核阳性表达TFE3。
SMARCB1/INI1缺陷型软组织肿瘤
SMARCB1/INI1为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于所有正常细胞,该基因失活可导致蛋白失表达或嵌合表达,也可其他原因导致低表达。
(1)SMARCB1/INI1完全缺失表达的软组织肿瘤有上皮样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上皮样雪旺瘤和上皮样恶性神经鞘膜瘤、软组织肌上皮瘤/癌、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和儿童脊索瘤。
(2)SMARCB1/INI1嵌合缺失表达(免疫组化弱表达,下图中强表达者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软组织肿瘤有雪旺瘤病、胃肠道间质瘤和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而低表达的有滑膜肉瘤。
审核专家:朱雄增
设计:鹏飞
编辑:小约翰
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内容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