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面对,不再害“帕”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发病率正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手抖”就是“帕”吗
只有“手抖”了,才是“帕”吗?其实不然。75岁的李爷爷(化名)半年来感觉自己行动迟缓、四肢乏力,一些简单的日常动作如行走、吃饭、穿衣等都比以往慢了不少。一开始他只是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下降了而已,但随着症状的慢性加重,且开始出现便秘、睡眠质量下降等新问题,李爷爷心生不安,便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
神经内科医师诊断发现,李爷爷已处于帕金森病初期。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姜婧介绍,帕金森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识别帕金森病不能只看“手抖不抖”,李爷爷身上出现的运动迟缓问题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此外,便秘、睡眠障碍等是典型的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摆正心态治疗准备好打“持久战”
好在李爷爷属于帕金森病初发患者,经过服用药物,积极治疗,一周左右症状开始好转。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的疾病,帕金森病整个病程呈恶性趋向,患者的身体状况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发展每况愈下,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发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姜婧主任提醒,在治疗中要摆正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持“不求全效,细水长流”的原则。千万不能为追求一时的症状改善,擅自增加用药剂量或去迷信偏方,这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控制困难,影响到后期的治疗效果。
帕金森病也是“心病”
由于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的丧失,自尊心受到损害,脑中多巴胺的减少等诸多原因,许多帕金森病患者产生抑郁情绪,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关注帕金森患者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姜婧主任介绍说:“有些患者会因患上帕金森病而郁郁寡欢、情绪低落,这不利于治疗的开展。在诊疗中,我们会根据病情给每位患者订立专属的康复小目标,并通过治疗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从而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接受治疗。”
同时,帕金森病患者也非常需要他人的关心与支持。家人的照料与陪伴、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当这些无形的温暖汇聚到他们的心中,就会成为支撑他们战胜病痛的无穷力量。
专家介绍
姜 婧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组质控组长
南京医学会脑卒中学会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脑血管病,掌握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介入,发表多篇论文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宣传统战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