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EHJ:双心协同治疗新证据,郁抑症的治疗可改善心血管预后
每日毅讯
我们经常提到的“双心疾病”,是指心血管疾病往往合并了心理疾病,尤其以抑郁症为多见。有研究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一生中患心血管疾病 (CVD) 的风险比正成人高出72%。针对双心疾病我们提倡双心同治。然而,心理治疗能否改善抑郁症患者的CVD事件风险,目前证据较少。近期,Eur Heart J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英国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入组了英格兰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中的完成心理治疗课程的636,955人,并将之与医院事件统计 (HES) 数据库和死亡登记数据库相关联。运行针对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的协变量进行校正多变量的Cox模型,以估计抑郁症的可靠改善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位随访3.1年后,抑郁症状的可靠改善与新发任何CVD的风险降低显著相关 [HR=0.88,95% CI:0.86-0.8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HR=0.89,95% CI:0.86-0.92),卒中(HR=0.88,95% CI:0.83-0.94)和全因死亡率(HR=0.81,95% CI:0.78-0.84)。对于所有结果,与60岁以上的人相比,这种关联在60岁以下的参与者中更强。敏感性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电子数据库整合,将心理治疗记录、疾病登记数据库和死亡登记数据库相关联后,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循证证据。本研究证明了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为双心协同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证据。其实,笔者也非常好奇,如果心血管疾病得到有效治疗是否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状态,其实这也是同样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d188/7097470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