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八年制博导简介(十二):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中心&重症医学科

2023
04/27

+
分享
评论
上海仁济医院
A-
A+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学科特色鲜明、人才梯队合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临床一级诊疗学科。

神经外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创立于1956年,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211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07-2012)、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拥有Walter E.Dandy神经外科培训中心及亚洲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浦江培训中心。临床科室正式床位155张(其中NICU 床位19 张),设立了内镜微创、脑血管病、幕上、幕下肿瘤、复合手术、颅脑创伤及重症、脊柱脊髓、小儿神经外科等亚专业;每年门急诊5万例,年度出院人数3800,手术3400余例、年度疑难医疗案例1200余例。在脑肿瘤显微外科技术和内镜技术、脑血管病综合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诊治、神经重症监护及脊柱脊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疗规模和诊治能力、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拥有中国求是杰出青年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双百”人才、上海市“优青”、“王忠诚中国杰出神经外科医师奖”, “王正国创伤医学奖创新奖” 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神经外科近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 项和其它医疗成果奖多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300 余篇,总影响因子达550分以上,其中>5分论文数达90篇。包括在 The Lancet 、 Stroke、Journal of Neurotrauma、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著60 余篇。

八年制导师介绍

张晓华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65431682580882138

现任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Walter E.Dandy神经外科培训中心主任、亚洲神经外科学会浦江培训中心主任,为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脑肿瘤组副组长、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等;担任《肿瘤》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等杂志编委。参编课题多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闵行区领军人才,中国“人民好医生”学术成就-青年风尚典范等称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Stroke、J Neuroinflammation 等知名神经外科杂志发表SCI论著50余篇。作为主编撰写论著《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翻译著作《前庭神经鞘瘤综合管理》。参与并完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颅底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多部专业书籍编写。

研究方向介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支持下,课题组以脑保护分子机制、颅底肿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为总体研究方向。课题组注重结合临床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的临床病例数据库,采用生化及组织形态学分析,核磁共振影像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致力于颅底肿瘤、血管畸形、脑损伤保护的临床救治与应用基础研究。

贾锋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6931682580882408

现任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颅底复合肿瘤专业组组长,仁济南通医院科技处处长。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ell Death Differ 、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Mol Ther Nucleic Acid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Cancer Res等知名神经外科杂志发表SCI论著20余篇。

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上海市科委课题等8项目。

研究方向介绍:

1、颅脑损伤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聚焦于脑外伤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物理(亚低温)、药物(纳米药物)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2、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颅脑创伤中心

科室介绍

 2021年5月,仁济医院正式成立并运行“仁济医院颅脑创伤中心”,是仁济医院新设立的、独立运行的临床科室,由冯军峰博士担任科室主任。

本中心在临床上聚焦于颅脑创伤、脑出血等疾病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的急救手术、各类神经危重症救治、昏迷促醒、神经功能康复、创伤及出血后并发症处理(颅骨修补、脑积水分流、间脑发作治疗等)。目前已有专职临床医生11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本中心共有3位博士研究生导师、2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在读研究生共16人。本中心拥有专门的科研平台——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目前已有专职科研人员3位,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获得973子课题(3项)、国家卫生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等资助。

颅脑创伤中心前身为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业组,历经18年的发展,江基尧教授先后担任了国际神经创伤协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仁济医院颅脑创伤团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也获得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3人)、王正国创伤医学奖创新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3人)、上海市银蛇奖(3人)、上海市青年突击队(集体)等众多荣誉。

近年来,仁济颅脑创伤团队的临床救治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上知名临床及科研单位都保持密切交流,在国际顶尖杂志《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了6篇文章。同时,在国内牵头制定了13项临床救治相关的专家共识,主编《现代颅脑损伤学》、《颅脑创伤诊断与治疗》、《颅脑创伤救治指南》等专著10部,已经成为国内公认的、发挥引领作用的颅脑创伤和神经危重症的救治高地之一。

八年制导师介绍

冯军峰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9401682580882619

现任仁济医院颅脑创伤中心主任,兼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科学中心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博士后。获2019年上海市第十七届“银蛇奖”(三等奖),2021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2021年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获2022年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青年医师奖(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

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Lancet Neurology、eClinicalMedicine、Stem Cells等期刊文章30篇,近五年累积影响因子共230分。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他专利12项,并获全国神经外科创新技术大赛第2名。2022年首届恒杰基金获得者、2021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共同获得者。

研究方向介绍:

主攻颅脑创伤及神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及临床研究,聚焦脑损伤保护和神经修复再生相关研究,并开展创新及转化相关工作。

邱永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97111682580882753

现任仁济医院颅脑创伤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Tufts大学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和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和研究工作。1999年参加德国 University of Mainz大学医院神经内窥镜国际培训班。2014年访问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实用新型专利8项。以第一负责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 并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二等奖、宝钢教育奖、施思明奖、邝安堃奖等,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记“三等功”1次。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euro-oncology、Cancer letter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中、英论文136篇,主编专著2本。

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承担卫生部及上海市科委课题等15项。领衔2项WHO临床试验项目。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 18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研究方向介绍:

主要从事神经肿瘤(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的微创手术诊疗及相关基础与转化研究,致力于推动神经外科肿瘤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

重症医学科

科室介绍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学科特色鲜明、人才梯队合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临床一级诊疗学科。作为生命防线的终极守护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反映当代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重要标志。

35641682580882903

作为与内外妇儿等传统学科同级别的临床一级诊疗学科,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目前在东、西、南院区共设置3个病区,开放床位52张,拥有专职医师35人,呼吸治疗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

作为仁济医院危重患者救治的核心平台,重症医学科围绕“脓毒症及重症感染”、“ARDS及呼吸衰竭”、“脏器功能保护和支持”等亚专业开展了卓有特色的临床工作。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科开展了极具成效的救治工作,为降低新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先后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和危重病医学系的创建科室之一以及重症医学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学科承担了上海交大医学院本科生、急诊医学/麻醉学研究生以及住院/专科医师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美国德克萨斯心脏研究中心等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同时参与全国高等学校麻醉学专业规划教材《危重病医学》的编撰,连续多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BL案例大赛特等奖,开设的选修课《重症血流动力学管理和器官功能支持》获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本学科长期以来在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ARDS和肺纤维化、MODS以及重症感染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地方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N Engl J Med(IF:176.079)、Lancet Infect Dis(IF:71.421)等国际医学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编撰专著5部,获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项,部分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八年制导师介绍

皋源

主任医师,教授,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

2801682580883235

现任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危重病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重症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NEPEAN医院访学。在感染性休克、ARDS、重症感染、产科危重症以及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脏器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地方级和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在N Engl J Med(IF:176.079)、Lancet Infect Dis(IF:71.421)、Intensive Care Medicine(IF: 41.787)以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IF:30.528)等国际重症医学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5部并参与编撰《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等临床专家共识2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 “凯原十佳”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介绍:

皋源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RDS和肺纤维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病的免疫、代谢和表观遗传学机制;ARDS的发病机制和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呼吸性相关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重症感染早期分子标志物的筛选、评价和临床应用等。

何征宇

主任医师,教授,麻醉学博士生导师

74141682580883421

现任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和危重病医学系教授,同时是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培养对象。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重症医学医疗质控中心专家,国家卫健委人才评价专家,美国Laboratory Investigation杂志编委。

2017年赴香港大学麻醉学系及玛丽医院ICU访学。长期从事围手术期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的综合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及八年制博士生的教学工作,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BL案例大赛特等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JCR Q1区论文18篇。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Laboratory Investigation杂志社论点评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奖(青年研究奖),相关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021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嘉奖。

研究方向介绍:

何征宇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围手术期脓毒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建立了脓毒症、机械通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的ARDS和肺纤维化模型。近年来,进一步把研究重点聚焦于新型细胞外囊泡介导的炎性反应和代谢重塑机制在脓毒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脓毒症,颅脑,博导,创伤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