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团队获技能竞赛全国第一名
技能竞赛全国第一名
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团队
近日,为提升全科专业指导医师带教能力与水平,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开展第二届全科专业指导医师教学查房和教学门诊技能竞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乔巧华副主任医师团队和吴丽红副主任医师团队分别获得教学查房和教学门诊技能竞赛全国第一名,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学科在国内的领军地位。
贯彻“全人全程”理念
教学查房
本次教学查房竞赛由乔巧华副主任医师团队参与。首先由带教老师挑选合适的住院医师主管案例,与患者做好沟通并取得知情同意,制定教案,并提前3天通知住院医师。本次教查采用全科医学科常见症状学案例——乏力,患者男性,71岁,因“反复乏力3月余,腹泻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10余年。
教学查房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在“示教室—床旁—示教室”完成,即“教学查房三部曲”。示教室准备阶段重点介绍教学目标和注意事项。床边阶段重点训练住院医师病史汇报和医患沟通能力,带教乏力待查病史采集要点和体格检查的规范性,融合人文关怀素养、医患共同决策训练。
示教室病例分析阶段贯彻全科医学“全人全程”的综合管理理念,指导住院医师从病例小结、乏力临床思维、辅助检查判读、慢性肾病诊断等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与分析,层层递进,再到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方案制定、转诊指征等方面的决策,适时结合最新的诊疗指南对不同年级的住院医师分层引导。最后应用三明治评价法总结反馈住院医师的表现,通过提问方式检验教学查房成效,结合案例给住院医师布置思考题,促使其进一步学习和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查房住院医师提高了病史采集和医患沟通能力,拓宽了乏力待查的临床思维,深化了全科医学“全人全程”的综合管理理念。
教学门诊
在教学门诊竞赛中,吴丽红副主任医师团队选用社区医生筛选并预约转诊的患者为病例,带教过程采用浙大邵逸夫医院首创的门诊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住院医师独立接诊,带教老师观察住院医师接诊过程,包括接诊医师的问诊技巧、诊断逻辑、医患沟通、人文素养等,鼓励社区医生、其他住院医师从各自角度来思考接诊过程中值得借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步: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带教老师引导分析。一方面锻炼接诊医师病历特点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递进式的引导下,让接诊医师厘清问诊思路,明确补充问诊方向,对下一步诊疗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三步:带教老师携住院医师再补充病史、示范性查体、诊治患者。带教老师给接诊医师做出示范的同时,也对患者的诊疗进行把关。通过言传身教,让接诊医师深刻理解医患之间的诊治和交流过程。
第四步:带教老师和住院医师从接诊能力、疾病诊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作总结。针对接诊能力,时刻以住院医师为中心,鼓励住院医师的自我肯定与反思;针对疾病诊治,层层设疑引导,悬疑破案式推进,令住院医师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顺势强调详细问诊和查体的重要性。吴丽红副主任医师强调,在不具备高精尖检查设备的基层,全人全程诊疗、适时的试验性治疗以及长期的随访治疗、基层与综合医院联动终将给患者带来最大化的收益。
创新探索规培模式
作为首批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首批重点专业基地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一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两次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单位在国家层面介绍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创立“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早临床及早社区”等教学模式,成为国家标准,被写入全科住培大纲;首创以综合性医院为龙头,携手县(区)域医疗机构(医共体),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以全科专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基层全科师资为目标,采用播种式、级联式培养,创建一体化、可持续的全科人才培养体系,荣获2021年度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
据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公布,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连续2年在全科医学专科综合排行榜上排名全国前三、浙江第一。团队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医师奖”、“住院医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优秀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教师”等多项殊荣。
来源:邵逸夫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