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医疗器械监管数据惊人,必须关注!
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
(一)医疗器械审批情况
2022年全市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共备案638件;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受理539件、批准442件,延续注册受理348件、批准945件,许可事项变更受理1413件、批准1580件,登记事项变更受理364件,注/撤销15件。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2317件,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366件。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59家。生产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420家,生产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462家,生产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317家。其中国家重点监管企业143家,市重点监管企业13家。
(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有仅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24064家,仅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1116家,同时从事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10191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14412家,医疗器械零售企业10960家,仅从事无菌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4366家,仅从事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1773家,同时从事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3827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IVD)经营的企业3074家,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2家,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3605家。
(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情况
2022年全市各级监管机构共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384家次,其中检查含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589家次,未通过检查3家次;检查含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1073家次,未通过检查8家次;检查含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799家次,未通过检查1家次;检查国家重点监管企业531家次,市重点监管企业28家次。全面检查高风险含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12家次,其中未通过检查3家次;检查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3家次,未通过检查1家次;检查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89家次,未通过检查1家次。飞行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28家次,要求停产整改30家次。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生产企业79家次、完成整改807家次、立案查处的生产企业3家次。
(五)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日常监管情况
2022年全市各级监管机构共检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23265家次;飞行检查经营企业730家次;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或单位303家次;完成整改的企业或单位291家次,立案查处的企业或单位238家次。其中:检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5793家次,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经营企业232家次,完成整改218家次,立案查处171家次;检查医疗器械使用单位7056家次,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使用单位71家次,完成整改73家次,立案查处67家次;检查医疗器械网络交易网服务第三方平台416家次,未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方平台。
(六)医疗器械抽验情况
2022年全市共抽验医疗器械企业683家,按环节分,生产环节抽验229批次,不合格10批次;经营环节抽验229批次,不合格24批次;使用环节抽验568批次,不合格25批次。按器械类别分,一类医疗器械抽验31批次,无不合格批次;二类医疗器械抽验574批次,不合格42批次;三类医疗器械抽验421批次,不合格17批次。
(七)医疗器械案件查处情况
2022年查处医疗器械案件580件,货值金额1618.07万元,罚款7812.6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38.3万元。
2022年医疗器械案件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442件(占76.21%),投诉举报33件(占5.69%)、监督抽验16件(占2.76%)、其他部门通报43件(占7.41%)、执法检验13件(占2.24%)和其他33件(占5.69%)。
从违法主体来看,违法主体为经营企业的案件共385件,占医疗器械案件总数66.38%,违法主体为使用单位的案件共149件,占案件总数的25.69%,违法主体为生产企业的案件共27件,占案件总数的4.66%。
(八)查办医疗器械侵权假冒案件情况
2022年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案件立案2件,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1件。
(九)医疗器械GMP检查员情况
2022年全市具有医疗器械GMP检查员资格为213人。从所在单位看,行政机关98人,检验检测机构60人,审评中心49人,检查机构6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检查796人次。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图片均已获得版权方授权使用。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站内私信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