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灭活疫苗保护率几何?内地大数据说话
说来也是唏嘘。
上海那波数十万人感染的疫情,虽然能研究得出上海的新冠疫苗保护率,也只是代表上海当时的情况。随着人群接种率的变化,距离最后一剂接种时间的延长,季节不同,保护率在不断变化中。
所以,还是要动态跟进去研究保护率,上海的保护率更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
我们之前看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主要是参考国外的临床试验以及大规模接种后的研究情况,更重要的是参考香港疫情期间的保护率,但始终拿不出全面代表内地的灭活疫苗保护率。
2022年2月~7月,正是中国经受奥密克戎BA.2变异株考验的时期。中国疾控中心基于这个时间段,开展了一项内地13个省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论文于4月初在线发表。
所谓回顾性队列研究是这样做的:
研究者往前追溯,确定每个研究对象成为密接的日期。这时,每个研究对象的疫苗接种史是现成的:少数人没打疫苗/没打全疫苗,很多人至少打了基础免疫疫苗(2剂灭活疫苗或1剂腺病毒载体疫苗),很多人还打了1-2剂加强疫苗。
再沿着这个密接日期往后观察,不同疫苗接种史者会呈现不同的感染率/重症率,互相比较,就可以计算出疫苗的保护率。
以上都是实际已经发生的事情,不管是疫苗接种,还是感染情况。所以,这种研究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虽然属于“事后诸葛亮”,好在科学性不错,验证疫苗保护效果的证据力度比较强,整体性价比很高。
共有29万名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纳入研究,分为三个年龄段(3-17岁,18-59岁,≥60岁)。所有29万名密接的疫苗接种情况:
没打过疫苗5%,疫苗没打全2%,完成基础免疫38%,完成加强免疫54%(其中97%使用相同技术类型的疫苗加强,3%使用了不同技术类型疫苗加强)。他们接种的疫苗95%以上是灭活疫苗。
保护率的分析结果如下:
疫苗没打全者:未见保护效果,甚至在≥60岁人群中呈现反作用(原因有待分析)
完成基础免疫者:对任何感染、肺炎/更重感染、重症/危重症的保护率分别为17%、66%和91%
完成加强免疫者:对任何感染、肺炎/更重感染、重症/危重症的保护率分别为22%、74%和93%
陶医生觉得灭活疫苗的这个结果符合预期,mRNA疫苗的保护率应该会更高些,特别是在对于任何感染的保护率上。
预防感染最重要,但灭活疫苗表现不佳,20%左右的保护率聊胜于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便是公认保护效果最佳的mRNA疫苗,也没能在高接种率国家阻断疫情,所以mRNA疫苗并没有优秀到碾压其他技术路线疫苗的程度,同时其整体不良反应率之高肯定遥遥领先(虽然可以接受)。
从4月上旬推出的新版接种方案来看,中国也在悄悄淘汰灭活疫苗,倾向于多价疫苗、mRNA疫苗和粘膜免疫疫苗。陶医生个人认为,要实现高水平的预防感染,粘膜免疫疫苗的希望应该最大。
来源:摄图网(已授权)
目前来说,基于原始毒株的粘膜免疫疫苗 PK 包含变异株的多价重组蛋白疫苗或mRNA疫苗,谁的综合免疫/保护效果更好还很难说,也许是后者略占上风,但安全性肯定是前者更好。
现在还没有多价粘膜免疫疫苗获批,但研发已经在路上了。如果粘膜免疫疫苗能够实现80%以上感染保护率,并维持6个月左右,那大概可以说新冠疫苗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
不忘初心,防疫还未成功,新冠疫苗还需努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