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评药市】PD-(L)1疑无路,适应症拓展又一村——且看大兵小将如何玩转红海药!
导读:近日,复宏汉霖发布2023年Q1业绩预告,实现营业收入约9.957亿元,同比增幅约97.2%。具体到产品,创新药方面,PD-1抗体汉斯状®(斯鲁利单抗)贡献2.498亿元(2021年总额:3.391 亿元),3月首次实现单月销售额破亿元。
当K药(Keytruda®)和O药(Opdivo®)在海外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之后,PD-1“四小龙”( 恒瑞、君实、信达、百济)不约而同地Fast follow,在2016年相继提交了自家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在国内开启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春秋战国”时代。
前两年,当“医药一哥”恒瑞医药(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选择布局某一个靶点或者适应症时,抛开科研实力不说,凭借其强大的销售团队就能“吓退”很多同样跃跃欲试的药企。
然而,在PD-(L)1领域的鏖战中,恒瑞团队难夺“高地”,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初步完成“销售网络”的搭建,而MNC(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罗氏、阿斯利康)选择维护全球定价策略,同时基于【中国患者特点】进行适应症布局,守住愿意为其买单的“忠实客户”。
那么,“低垂的果实”即将被摘完,能够抢占的优势(价格、适应症差异化)越来越少,未来若不想将“这块可口的蛋糕”拱手相让,自家PD-(L)1如何在红海市场中“见缝插针”地铺开生存之道呢……
知己知彼—PD-(L)1适应症分布
虽然中国人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是想要做到头部药企,决定上限的“三分”显得尤为重要。得益于中国的药政改革及资本市场的持续扩容,为Biotech的【全链条模式(研、产、销)Biopharma】进化之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复宏汉霖(抛开核数师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等本土Biotech敏锐地抓住时代红利,完成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初步战略转型。
*CPS=综合阳性评分;IC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K药(帕博利珠单抗)和O药(纳武利尤单抗)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第二年,先是来自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占了鳌头”(仅2019年);之后的几年,便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恒瑞自主研发)与信达生物/礼来的达伯舒®(信迪利单抗)之间的“风水轮流转”。
2022年时,百济神州的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成功打败了达伯舒®,位列TOP2;不过基于病例数量来看,尽管占据60%以上患者份额(上半年,包含进口产品)的前3甲同样是这三个本土品牌,但是达伯舒®居于榜首,艾瑞卡®位列第三。
在国产创新药“从无到有”的那一段时间里,恒瑞医药是当之无愧的“一哥”,作为国内第三款上市的PD-1抑制剂,并未选择“以价换量”,而是坚持与企业竞争优势高度匹配的策略,高举高打,成为国产PD-1中的佼佼者。
那么,为什么百泽安®能够后来者居上呢,可以说“成也适应症,败也适应症”。在卡瑞利珠上市初期(2019年~2020年),它是获批适应症最多的国产PD-1,并且囊括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多个“大癌种”,也是最快获批治疗“中国特色癌种”食管癌(EC)的国产PD-1药物。
而百泽安能够赶超达伯舒,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源于【适应症抢夺的胜利】。2021年的医保谈判中,恒瑞略逊一筹,特瑞普利单抗(君实生物)成为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和鼻咽癌(也是卡瑞利珠新增适应症)的抗PD-1单抗。
此时,其它Biotech的适应症拓展速度同样冲了上来,百济神州成为首个精细定位—聚焦MSI-H/dMMR人群治疗的PD-1品牌(用于广泛实体瘤),打出差异化优势。到了2022年6月,百泽安®已在中国获批9项适应证,成功超车艾瑞卡®,而相比于大部分适应症(2022年及之前获批)同样进入医保范围的达伯舒®,百泽安®的适应症数量优势明显(10 VS 6)。
而目前看上去存在感较低的复宏汉霖,根据其核心品种费效比,后劲较足,有望快速实现盈亏平衡并走向盈利。比如,刚刚进入市场的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在一线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份额(准入的头部医院)占比达30%,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产品。
PD-(L)1降温—免疫肿瘤学(IO)靶点扩展
当本土药企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并搭建了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时,中国创新药将逐步回归正常市场化的竞争态势。
日前,《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自然》子刊)刊发纽约癌症研究所(CRI)对全球免疫肿瘤学(IO)格局的最新评估内容,涵盖【2018年~2022年间开始】临床试验中治疗模式、靶点和适应症的逐年对比。
图. 临床试验数量对比
不同于此前的上涨趋势,2022年新开展的免疫肿瘤学(IO)试验量略微减少(-2.86%),这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由于2期临床的减少,这从侧面体现出:在药物从1期推进到2期时,试验申办方变得更加地谨慎。
图.PD-(L)1临床试验情况对比
从临床试验的适应症、治疗模式和靶点等方面看,多种实体肿瘤,包括头颈癌(-31.0%)、呼吸系统和/或胸部恶性肿瘤(-24.7%)领域的试验数量减少。与2021年相比,2022年IO领域的临床试验数量继续增加的疾病类型包括:混合类型的实体肿瘤(20.2%)、血液癌症(4.7%)、妇科肿瘤(3.7%)和泌尿生殖系统癌(1.7%)。
值得注意的是,II期临床试验的减少与PD-(L)1单抗的使用之间存在关联——使用PD-1/PD-L1单抗的II期试验中下降了8.9%。
当然,PD-(L)1的“降温”并不意味着这个靶点的未来前景也逐渐变得黯淡,在多项评估【PD-(L)1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模式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中,同样展现出不俗的实力。比如,PD-1抑制剂联合LAG-3蛋白Eftilagimod Alpha(NCT03625323),在未经过治疗的转移性NSCLC患者中,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的历史对照数据相比,联合用药达到深度、持久的缓解,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当然,未来想要在PD-(L)1赛道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直面当下的临床痛点,以小细胞肺癌(SCLC)为例:
1)寻找优势人群:免疫单药/联合化疗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治疗中既有突破又有失利,亟待挑选适合免疫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尽可能地规避治疗失败的风险;
2)拓展管线布局,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联合疗法,寻找疗效突破。有研究表明,与肺鳞癌和腺癌比较,SCLC是一种冷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CD8+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更少,抑制性FOXP3+TILs高度浸润,放射治疗可能增加抗原暴露,改变免疫微环境,为后续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增效。
目前,局限期SCLC(LS-SCLC)仍以放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为主,但是免疫治疗的潜力还未被完全释放。Durvalumab和Pembrolizumab已经对LS-SCLC一线治疗发起挑战,Ⅱ期(NCT03585998)和Ⅰ期(NCT02402920)临床研究已经开始,值得持续跟进。
1. Neal JW, Santoro A, Viteri S, et al. Cabozantinib (C) plus atezolizumab (A) or C alone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SCLC)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an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 results from cohorts 7 and 20 of the COSMIC-021 study. J Clin Oncol. 2022;40(suppl 16):9005. doi:10.1200/JCO.2022.40.16_suppl.9005
2. Reckamp KL, Redman MW, Dragnev KH, et al. Overall survival from a 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of ramucirumab plus pembrolizumab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immunotherapy: lung-MAP nonmatched substudy S1800A. J Clin Oncol. 2022;40(suppl 16):9004. doi:10.1200/JCO.2022.40.16_suppl.9004
3. Ana Rosa Saez-Ibanez, Samik Upadhaya, Jay Campbell. Immuno-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take a turn beyond PD1/PDL1 inhibitors.Nat Rev Drug Discov. 2023 Apr 14.
4. 官方公开信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