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研速览第三十六期丨三大期刊五篇研究报告奉上
引言
为帮助临床医生快速了解肝病学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肝胆相照平台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联合推出精品栏目--“肝研速览”。
“肝研速览”第三十六期,我们对发表于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的五篇研究报告进行分享,以启迪临床。
酒精诱导的细胞外ASC斑点在酒精性肝炎中持续存在,即使在戒酒后也是如此
即使在停止饮酒后,长期的全身炎症也会导致重型酒精相关性肝炎(AH)的不良临床结果。然而,导致这种持续性炎症的机制仍不清楚。
2023年3月发表于Hepatology的一篇研究,验证了NLRP3和ASC在酒精诱导的肝脏炎症中的中心作用,并揭示了前ASC斑点在AH的全身和肝脏炎症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证实了NLRP3是治疗急性肝炎的潜在靶点。
研究发现长期饮酒会在肝脏中诱导NLRP3炎性体激活,但酗酒不仅会导致NLRP3炎性体激活,还会导致AH患者和AH小鼠模型中的循环细胞外ASC(ex-ASC)斑点和肝脏ASC聚集增加。即使在停止饮酒后,这些循环细胞外ASC斑点仍然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未接触酒精的小鼠体内注射酒精诱导的循环细胞外ASC斑点会导致肝脏和循环的持续炎症,并导致肝损伤。与循环细胞外ASC斑点在介导肝损伤和炎症中的关键作用一致,酗酒未能诱导ASC缺陷小鼠的肝损伤或IL-1β释放。
研究的数据表明,酒精会诱导肝脏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中的循环细胞外ASC斑点,这些循环细胞外ASC斑点可触发未接触酒精的单核细胞释放IL-1β,这一过程可被NLRP3抑制剂MCC950阻止。在AH小鼠模型中,MCC950的体内给药减少了肝脏和循环细胞外ASC斑点、caspase-1激活、IL-1β产生和脂肪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中前ASC斑点作用的示意图模型(图片源自发表文献)
总之,该研究认为AH的巨噬细胞和肝细胞都形成并释放了循环细胞外ASC斑点。酒精或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产生的ASC斑点以NLRP3依赖的方式激活单核细胞中的炎性小体,体内酒精诱导的循环细胞外ASC斑点促进全身和肝脏炎症,因此,循环细胞外ASC斑点维持急性肝炎的炎症。同时,该研究还指出了NLRP3在肝来源的细胞内和循环细胞外ASC斑点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些斑点负责AH的进展,并且该研究的数据还支持NLRP3作为急性肝炎的治疗靶点。
摘译自:de Carvalho Ribeiro M, Iracheta-Vellve A, Babuta M, et al. Alcohol-induced extracellular asc specks perpetuate liver inflammation and damage in alcoholic hepatitis even after alcohol cessation[J]. Hepatology, 2023: 10.1097.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唐浩淋 郭晓林 报道)
益生菌衍生的纳米颗粒通过抑制肠道miR194并随后激活FXR来缓解ALD
2023年4月,来自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学者们以“Probiotic-derived nanoparticles inhibit ALD through intestinal miR194 suppression and subsequent FXR activation”为题发表了一篇研究,证明了益生菌衍生的纳米颗粒通过抑制肠道miR194和随后激活FXR可以缓解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肠道法尼醇X受体(FXR)在酒精相关性肝病(ALD)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者们想要探索在小鼠中,酒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增加了抑制Fxr转录的肠道microRNA194(miR194),以及鼠李糖乳杆菌GG来源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LDNPs)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肠道miR194- FXR信号来缓解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肠上皮Caco-2细胞和小鼠肠道中,研究证实了miR194对Fxr的转录抑制作用。酒精喂养降低了肠道FXR的激活,从而导致肝脏胆汁酸合成和脂肪生成的增加。该结论进一步被粪便样本中FXR受体活性的降低,以及肠道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信使RNA(mRNA)和血清中的蛋白质水平的降低所证明。
研究者们进一步证明,酒精喂养增加miR194的表达是由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通过肠道菌群调节牛磺酸代谢介导的。重要的是,3天的口服LDNPs增加了含有胆盐水解酶(BSH)的细菌,减少了结合胆汁酸,增加了肠道牛磺酸浓度,从而上调了Tug1,导致肠道miR194表达的抑制和FXR激活恢复。活化的FXR上调FGF15信号通路,随后减少肝脏胆汁酸合成和脂肪生成,并减轻了酒精性肝病。这些LDNPs的保护作用在肠道Fxr缺乏和Fgf15-/-小鼠中被消除。研究进一步表明,在ALD患者的粪便样本中,miR194上调,而BSH活性和牛磺酸水平降低。
(图片源自发表文献)
总之,本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介导的miR194调节参与了ALD的发病机制,并通过调节肠道FXR信号来发挥LDNPs的保护作用。
摘译自:Jiang M, Li F, Liu Y, et al. Probiotic‐derived nanoparticles inhibit ALD through intestinal miR194 suppression and subsequent FXR activation[J]. Hepatology, 2023, 77(4): 1164-80.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刘雅丽 高沿航 报道)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新冠疫苗接种患者的突破性SARS-CoV-2感染结果:一项全国新冠肺炎队列合作研究
在非退伍军人新冠疫苗接种的慢性肝病(CLD)患者中,SARS-CoV-2感染的突破性结果尚未得到很好的描述。本研究使用了国家新冠病毒肺炎数据库(N3C)来描述这些结果。
截至2022年1月15日,本研究确定了在N3C数据库中接受SARS-CoV-2检测的所有患有或没有肝硬化的CLD患者。本研究使用泊松回归来估计突破性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Cox生存分析将疫苗接种状态与受感染的CLD患者30天的全因死亡率联系起来。
本研究筛选出了278,457名CLD患者:43,079人(15%)接种了疫苗,235,378人(85%)未接种疫苗。在43,079名接种疫苗的患者中,32,838人(76%)没有肝硬化,10,441人(24%)患有肝硬化。
对于完全接种疫苗的无肝硬化和肝硬化的CLD患者,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每1000人月5.4和4.9。在68,048名未接种疫苗和10,441名接种了疫苗的CLD肝硬化患者中,分别有15%和3.7%的人感染了SARS-CoV-2。未接种疫苗和接种疫苗的CLD肝硬化患者在SARS-CoV-2感染后30天内机械通气或死亡的结果分别为15.2%和7.7%。与未接种疫苗的肝硬化患者相比,完全接种疫苗与调整后30天死亡危险的0.34倍有关。
(图片源自发表文献)
在这项N3C研究中,患有和未患有肝硬化的CLD患者的突破性感染率相似。全面接种疫苗与CLD肝硬化患者突破性感染的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66%有关。这些结果为增加CLD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提供了额外的动力。
摘译自:Ge J, Digitale J C, Pletcher M J, et al. Breakthrough SARS‐CoV‐2 infection outcomes in vaccinat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cirrhosis: A National COVID Cohort Collaborative study[J]. Hepatology, 2022,Mar 1;77(3):834-850.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杨鑫 李婉玉 报道)
初次免疫过程中CD4 T细胞的活化决定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小鼠模型治疗性疫苗的成功
2023年4月,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一篇研究,证明了在治疗性疫苗接种引发阶段,CD 4 T细胞活化是诱导HBV特异性免疫和实现抗病毒效果的关键。
本文中研究者们最近开发了一种异源治疗性疫苗接种方案(TherVacB),包括颗粒蛋白原引发,然后是改良的痘苗病毒安卡拉(MVA)载体加强,用于治疗HBV。然而,克服HBV特异性免疫耐受所需的关键决定因素尚不清楚。研究者们旨在研究新的组合佐剂,并揭示对TherVacB抗病毒功效至关重要的因素。
重组乙型肝炎表面和核心抗原(HBsAg和HBcAg)颗粒是由不同的脂质体或水包油乳液复合佐剂配制的,该佐剂含有皂苷QS21和单磷酰脂质A。研究人员将这些制剂与STING激动剂c-di-AMP和常规氢氧化铝制剂进行比较。在腺相关病毒HBV感染和HBV转基因小鼠中评估蛋白抗原制剂的免疫原性和抗病毒作用和TherVacB中MVA载体的增强。
研究发现,联合佐剂制剂可使HBsAg和HBcAg的完整性保持≥12周,促进人和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并在TherVacB中,在野生型和HBV携带小鼠中引发强大的HBV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反应。引发平衡的HBV特异性1型和2型T辅助反应的联合佐剂诱导了高滴度抗HBs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和HBV的长期控制。
在缺乏MVA载体增强或选择性CD8 T细胞耗竭后,HBsAg仍然下降(主要由抗HBs抗体介导),但HBV复制没有得到控制。TherVacB启动阶段的的选择性CD4 T细胞耗竭导致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在小鼠中的治疗性抗病毒作用的完全丧失。
(图片源自发表文献)
总之,本研究发现,在TherVacB的启动阶段,CD4 T细胞的活化是HBV特异性抗体和CD8 T细胞应答的关键决定因素。
摘译自:Su J, Brunner L, Oz E A, et al. Activation of CD4 T cells during prime immunization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a therapeutic hepatitis B vaccine in HBV-carrier mouse models[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3,Apr;78(4):717-730.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刘妲 王中峰 报道)
巨噬细胞衍生骨桥蛋白(SPP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特点是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和纤维化,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的风险。骨桥蛋白(OPN,SPP1)在巨噬细胞(MF)生物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巨噬细胞来源的OPN是否影响NASH进展尚不清楚。
2023年4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一篇研究,证明了巨噬细胞衍生骨桥蛋白(SPP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公开可用的NASH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集,并使用骨髓细胞和肝脏MFs中SPP1的条件性过表达或消减的小鼠,给它们喂食模仿西方饮食的高脂肪、果糖和胆固醇饮食,以诱导NASH。研究发现,高表达SPP1的MFs在NAFLD患者和小鼠中得到富集,并显示出代谢而非炎症特性。骨髓细胞中敲入SPP1(SPP1KI My)或肝巨噬细胞中敲入SPP1(SPP1KI LvMF)提供了保护的作用,而OPNΔMye使NASH恶化。该保护作用是通过精氨酸酶2(ARG2)的诱导介导的,它增强了肝细胞中的脂肪酸氧化(FAO)。
ARG2的诱导源于SPP1KI Mye小鼠MFs中抑瘤素M(OSM)的产生增加。OSM激活了STAT3信号,从而上调了ARG2。除了对肝脏的影响外,SPP1KI Mye还通过性别特异性的肝外机制发挥保护作用。总而言之,MF衍生的OPN通过上调OSM来防止NASH,OSM通过STAT3信号增加ARG2,ARG2介导的FAO增加进而减少脂肪变性。
图(A)由Cytoscape生成的网络景观显示了导致Arg2上调的潜在途径(颜色表示亚细胞定位;圆圈大小表示相互作用的数量)(图片源自发表文献)
总之,本文的结论是增强MF和肝细胞之间的OPN-OSM-ARG2串扰可能对NAFLD患者有益。
摘译自:Han H, Ge X, Komakula S S B, et al. MACROPHAGE-DERIVED OSTEOPONTIN (SPP1) PROTECTS FROM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Gastroenterology. 2023;S0016-5085(23)00581-4.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柳涛 高沿航 报道)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