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痤疮、玫瑰痤疮、反常性痤疮等损容性皮肤疾病临床与机制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物和皮肤内分泌与皮肤疾病之间关系研究。
骨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人才辈出,是仁济医院临床、科研实力雄厚的外科科室之一。仁济骨科自2017起分出3个专科:创伤骨科、骨关节外科及脊柱外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研究院、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 100余篇。承担交大医学院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承担杭州湾医院骨科医师进修培训班和仁济医院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为交大医学院骨科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脊柱外科于2017年1月正式成立,脊柱外科拥有床位45张(含加床),科室高级职称11位。科室着力医、教、研协同发展,目前已形成颈椎外科、脊柱畸形及脊柱微创外科三大特色。近年来常规开展脊柱退变、畸形、创伤、肿瘤等疾患诊治,脊柱外科手术量跻身申康排名全市前三。在人工智能新技术领域,2018年仁济医院在华东地区率先引进骨科机器人,并成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临床技术应用中心,目前完成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800余台,获得2019年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临床应用十佳团队”。此外,科室成立以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卫健委课题十余项,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发表 SCI 论文60余篇,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计划、卫计委优青、扬帆计划等。
骨关节外科是集关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关节疾病治疗中心。学科拥有病床100余张,骨关节外科(西院)病区设有关节、运动医学两个亚专业,骨科(南院)病区设有关节、运动医学、脊柱、创伤四个亚专业。科室所研发设计PEEK人工关节假体为国际首创和国际首例,代表了未来人工关节的发展趋势。学科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科室成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40余项。学科成员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编写骨科教材和专著20余部,申请及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科室成员先先后入选或被评为“市杰出医学青年”,“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交医百人”、“扬帆计划”等。
八年制导师介绍
沈洪兴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全球唯一的颈椎外科研究所深造两年, 师从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主席Dan Riew教授和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主席Larry Lenke教授。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副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脊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太颈椎研究学会(CSRS-AP)BOARDING委员,亚太颈椎研究学会(CSRS-AP)中国部学会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SRS)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颈椎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等。
致力于椎间盘退变基础研究、机器人医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颈椎伤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以及脊柱脊髓损伤综合诊治体系的构建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项, 目前国自然面上项目在研2项。并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7.52。《颈椎伤病诊疗的技术创新和体系优化》获2017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介绍:
临床上,以脊柱外科专业方向,颈椎外科为专业特色,致力于颈椎伤病的早期诊断和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精准治疗,以及脊柱脊髓损伤综合诊治体系的构建研究。重点研究领域有:
1.脊髓损伤机制研究;
2.椎间盘退变与修复研究;
3.脊柱术后骨不连的相关机制研究;
4.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软硬件开发。
王友
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现任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目前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三届常委、ICRS中国部常委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软骨再生与康复专业学组委员、上海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假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同时担任《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等多部杂志编委或通讯编委。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973项目、86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人才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4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余部。
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7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获得外科学骨科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和1985年分别赴韩国庆熙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和法国鲁昂BOIS-GUILLAUME医疗中心膝关节成形和运动创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参与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目前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达4000多例,膝关节关节镜微创手术5000多例。
研究方向介绍:
以膝关节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以理工医结合为切入点,在膝关节运动损伤机制、骨关节炎影像学评估参数、自体富集骨髓干细胞治疗软骨缺损、国人下肢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及Peek新型膝关节假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研究成果。
岳冰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兼骨关节外科行政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2008-2010年受国家公派全额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联合培养”。目前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担任《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肩肘外科杂志》、《Arthroplasty》等杂志编委。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杏林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研究型医生”等人才计划和荣誉。
研究方向介绍:骨关节疾病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
口腔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口腔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家口腔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的授牌核心单位。仁济口腔以口腔全科医学为平台,以优化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遵循一站式、整体化设计的理念,建立了以种植、修复为特色的口腔多学科高端诊疗中心。东院区改造扩建后使用面积逾1000平方米,共设椅位45台。配备了CAD/CAM椅旁操作系统、口腔激光诊疗仪、显微镜根管治疗仪、超声骨刀、高频电刀等各类先进设备仪器。2017年以来,在陆尔奕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不断壮大,管理架构、师资队伍完善,拥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医教研实力突出的优质师资力量。现有医师46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4名,硕士41名),护士19名。目前口腔科在东、西、南三院都设立门诊,开展包括口腔种植、口腔修复、牙槽外科、口腔正畸、牙周病、牙体牙髓和口腔粘膜等多门亚学科在内的医疗服务,并全面开展3D打印、即刻及延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或活动修复、GBR技术、CAD/CAM全瓷冠、贴面、桩核冠、嵌体、高嵌体、钛合金活动义齿、BPS全口义齿、活动或固定式咬合重建、正畸或牙周病治疗后期修复、种植正畸联合修复等项目,涵盖了口腔学科的各个方面。
八年制导师介绍
陆尔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并于200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scholar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牙医学院从事口腔种植临床和教学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并于2022年担任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医用人工替代物交互界面力学行为和设计”负责人。
主要学术任职是白求恩口腔种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继续教育专委会委员、上海口腔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口腔种植与修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即刻及延期种植体支持式的固定或活动修复、GBR技术、CAD/CAM全瓷冠、贴面、桩核冠、嵌体、钛合金活动义齿、BPS全口义齿、活动或固定式咬合重建、正畸或牙周治疗后期修复等技术。科研上聚焦“口腔骨代谢平衡与机体免疫微环境,以及基于力学感受调控的口腔种植体材料优化”,近年来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Matter、Bioact Mater、J Dent Res、Genome Biol、Bone、J Periodontol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2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5篇,5分以上的论文14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专利6项。
研究方向介绍:骨代谢调控机制和口腔种植体材料优化。
皮肤科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32年,是上海成立较早的皮肤科室之一,科室现包括东西南三个院区,年门诊量18万人次,出院患者300余人次。开设皮肤科常规门诊及皮肤美容门诊、皮肤激光门诊、性病门诊、以及痤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多个专病门诊,拥有真菌室、皮肤病理室、皮肤检测室、激光治疗室(原上海市激光医学中心)、皮肤外科治疗室、光疗室及面部治疗室,开展各类皮肤病与性病的检查和治疗项目近30项,在西院设立病床12张。是全国“皮肤美容培训基地、”“痤疮研究中心”、“玫瑰痤疮研究中心”、““全国痤疮诊疗示范基地”、“环境与银屑病研究中心”。目前是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痤疮学组、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皮肤科分会痤疮学组及中国康复学会皮肤康复分会痤疮康复学组的组长单位。
科室现有医师18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7人,硕士8人,有5人长期(1年以上)在德国和美国等国际知名大学皮肤科学习并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痤疮协会主席德国Zouboulis教授为我科客座教授。科室有8人在全国及上海市专业委员会或学组任职。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其它课题10余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SCI文章20篇,每年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痤疮研究进展学习班”(暨仁济痤疮论坛)是国内痤疮领域的品牌性会议,曾连续多年举办“激光研究进展”学习班,2016年合作承办了“第三届国际痤疮大会”,2020年承办第三届中国痤疮周启动会。科室还承担了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全科医生培训、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及研究生等教学任务。
八年制导师介绍
鞠强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主任。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2008年柏林charite医学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市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皮肤科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痤疮学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痤疮学组秘书,中国整形协会皮肤美容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美容学组委员,中国非公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痤疮学组组长,上海市康复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欧洲反常性痤疮基金会成员,第三届国际痤疮大会秘书长,执笔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英文版,牵头制定“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参与其它各类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项,多次在世界皮肤科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发言1。英文杂志Dermatology(IF:5.0)杂志助理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局重点课题在内的课题8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各类文章80篇(SCI文章20篇),主编、参编著作15余部。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及上海青年医务人员最高荣誉银蛇奖提名奖获得者。
历年培养毕业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硕士6人。毕业学生中多人次获得过上海市皮肤科研究生论文大赛一二等奖,全国痤疮演讲比赛冠亚军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及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等。
研究方向介绍:
长期从事痤疮、玫瑰痤疮、反常性痤疮等损容性皮肤疾病临床与机制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物和皮肤内分泌与皮肤疾病之间关系研究。国际上首次体外证实了环境污染物二噁英对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提出了芳香烃受体介导寻常痤疮发生与转归及香烟诱导反常性痤疮的作用机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