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癌症患者”到“二胎妈妈”: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力,在她的故事里看到了希望
“那我还能生孩子吗?”
在浙大妇院妇科肿瘤门诊,几乎每一个尚在育龄期的女性患者,在拿到一纸令人心碎的诊断书的时候,都会用哽咽的声音提出这个问题。
一边是恶性肿瘤的生命威胁,一边是保留生育的强烈意愿,如何确定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治疗方案,也给医生提出了重重挑战。
在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生殖内分泌科、产科等临床科室多学科联动,“一体化三站式”服务,全流程管理,使得众多妇科肿瘤患者顺利生下孩子,获得相对圆满的结果。
近年来,浙大妇院积极开展早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和早期卵巢癌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5年生存率92%,生育率60%,使不少年轻妇科肿瘤患者圆了母亲梦。
敏敏(化名)在31岁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让人崩溃的事情。
2021年初,她出现了同房后出血的现象,但是当时没有引起特别重视,所以她拖了大半年,才到当地医院做了HPV宫颈癌筛查。结果显示,她的HPV病毒16型是阳性。
【HPV病毒是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缩写,是球形DNA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该病毒主要感染区域有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至今已分离出130多种,主要类型为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目前研究认为,HPV16和18型长期感染与女性宫颈癌的相关性较高。】
发现是感染了高危HPV病毒之后,敏敏又做了TCT检查(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结果是好的;因为当时敏敏的阴道炎还没有痊愈,所以没有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
两个月后,敏敏出现了用力大便后出血的情况,此时阴道炎控制的情况也差不多了,她赶紧去做了阴道镜检查。
但是此时的阴道镜结果显示,敏敏已经是宫颈癌了。
第一站:“妇科肿瘤”站
“因为她的癌变尚在早期,浅表不一定查的出来,所以如果感染的是高危类型,还是建议做阴道镜更加保险一点。”
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医生说,敏敏在查出是宫颈癌后,很快就来到了浙大妇院寻求治疗。尽管此时已经生过一个,但刚过30岁的敏敏,无论如何也想保住自己的生育能力。
来到浙大妇院后,肿瘤科很快组织了病理会诊,确认敏敏患有宫颈恶性肿瘤,HPV阳性(16型);因为前次生育是剖宫产,所以是瘢痕子宫。考虑到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意愿非常强烈,目前病灶尚难通过肉眼直接看到,所以医生们遵照指南,认为可以采取“锥切”的治疗方案,并通过术中的病理检查明确分期。之后,沈源明带领的妇科肿瘤科团队为她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2021年10月7日,彭巧华医生为敏敏施行了“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子宫颈管搔刮术”,术后病理诊断,打出了“宫颈恶性肿瘤IA1期(鳞癌),HPV阳性(16型阳性)”的结果。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敏敏的情况,符合保育的指征,达到了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
根据治疗方案,2021年10月27日,李恩春副主任医师为敏敏完成第二次手术——“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盆腔淋巴结17枚均为阴性。
拿到了这个结果,敏敏本人和妇科肿瘤科医生都长舒了一口气。
尽管宫颈癌的诊断结果曾经给敏敏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两次手术之后,新的希望又重新被点燃了——
盆腔淋巴结已经是阴性,满足保育条件,可以开始备孕了。
浙大妇院妇科肿瘤团队拥有包括吕卫国、汪辉、程晓东、万小云、胡东晓、沈源明、陈亚侠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深入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学科对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案均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指南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规范化诊治手段。
第二站:“生殖内分泌”站
事不宜迟,二胎计划马上提上日程。但是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跟普通的备孕妈妈毕竟还是有不同。因此,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联合生殖内分泌科、产科,形成强大的“医疗链”,持续为患者后续的生育保驾护航。
“不管是内膜癌还是宫颈癌患者,有生育要求的,手术后我们都会转诊到生殖内分泌专家。我们还建立了联合诊治的微信群,里面有妇科肿瘤和生殖科专家、产科专家以及有生育要求的肿瘤患者,把大家拉到一个群里,共同沟通。”彭巧华医师说,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让生殖科专家更好地把握患者情况,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的生育指导。
从肿瘤科“暂时毕业”的敏敏,就来到了生殖内分泌科专家楼航英主任医师这里。根据病历记录可以看到,敏敏在生殖科的专业指导下,通过卵泡监测等方式科学备孕。
“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对其生育力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的辅助生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帮助患者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敏敏这样的患者来说,前期的手术做得好,还是有希望自己怀上健康宝宝的。”
在强烈的生育意愿的指引下,已经有过抗癌经历的敏敏更加坚强,也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
2022年的夏天,距离查出宫颈癌不过一年的光景,敏敏自然怀孕了。
肚子里的孩子,好像也在鼓舞着敏敏,对她说:“妈妈你真棒,你要继续努力,直到我们相见的那一天。”
第三站:“产科”站
如果单独看敏敏在产科的经历,真的可以用“平平无奇”来形容。不过,在敏敏治疗的每一个阶段,在每一次的多学科讨论中,都有产科专家在默默参与评估,不断给出专业建议。
尽管经历过流产、剖宫产、宫颈手术,这个年轻妈妈的生育力却依然顽强。瘢痕妊娠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麻烦,妊娠期高血压也在产科医生的常规监护下平稳度过。只是考虑到前次剖宫产史和治疗经历,产科医生经过评估,决定这一胎也给敏敏剖宫产。
2023年4月,在第一次宫颈癌手术一年半之后,敏敏成为了一个二胎妈妈——孕38周+产女,2780克,圆了她的心愿。
从“癌症患者”到“二胎妈妈”,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力的旅程,伴随着艰难和幸运,走到了故事的终章。
当然,也会有一些患者,因为病情的进展,不能再保留生育力。
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医生介绍,患有宫颈癌的病人,想要保留生育能力,要符合以下指征:
病灶≤2cm宫颈癌(包括鳞癌、腺癌);不推荐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胃型腺癌等特殊病理类型保留生育;也不推荐伴有高危及中危因素的患者保留生育。
“经过评估,只要有希望的病人,我们在手术方案和后续的治疗上,都会尽可能地帮助她们实现心愿。”
除了强大的妇科肿瘤团队,在后续生殖内分泌科的护航中,目前也已经有朱依敏、高惠娟、胡燕军、楼航英、郦美根等专家加入。恶性肿瘤术后保留生育力的病人,确有需要的,可以直接到各位名医的门诊,不限加号。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凝聚了众多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
以妇科肿瘤科卓越的手术技术为基础,生殖科、产科环环相扣,才让生命诞生的希望,为一个个被疾病阴霾笼罩的家庭,重新带来光明。
监制:孙美燕
编辑:程 林
出品:浙大妇院宣传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