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追忆欧阳仁荣教授(三)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九届常委、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四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第五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原院长、血液科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欧阳仁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17日22时5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欧阳教授学生发来长文
缅怀老师
师恩深厚 永难忘怀
惊悉欧阳老师不幸仙逝,甚为悲伤!时间回到1992年初次见到欧阳老师的情景,他那始终微笑地面容、充满鼓励的眼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随后在博士学位课题的研究中同他深入的交流,使我更加坚信他是一位博学、睿智的学者。当时的科研课题是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期间遇到很多挫折。每次遇到瓶颈时,老师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原因,进行各种改进, 最终成功地拿到特异性单抗,这个经历使我终身受益。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是一个经典方法,近年来单抗、双抗、三抗、ADC、CAR-T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但追溯源头还是应用的单抗技术。每当我拿出ELISA曲线、小鼠的染色体等实验图片时都感到无比欣慰,这也说明欧阳老师具有超前的眼光把握未来的科研方向,同时也使我本人在读博期间接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
在做实验的同时,欧阳老师也鼓励我们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各种科研基金的申请。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申请科研基金,如何查找科学文献和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这些方法的学习使我具备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科学训练,也为我后来独立地进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做科研的同时,我也有幸近距离地聆听欧阳老师的临床查房和会诊,他那标准的英语,将病理生理基础同临床相结合的临床思维,如何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何使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等等,使我获益匪浅。欧阳老师也会督导我学习美国血液学年会等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令我获得长足进步。
我在美国与老师相聚过几次,欧阳老师每次都会关心我的工作、生活情况,也鼓励我面对各种挑战,他始终关注国际最前沿的发展,继续探索血液病领域新的诊断、治疗方法,这种精神也激励我在科学领域不断努力前行。
欧阳老师的逝世是我国血液学的重大损失, 也使我失去了非常尊敬的师长,但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临床思维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诺华制药生物医学研究所
美国麻省剑桥
李先根
(图:左一为钟璐主任医师)
教诲如春风 师恩似海深
4月17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我将难忘。这一天,我亦师亦父的欧阳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记得第一次听恩师讲课还是在我本科时期,讲台前的您,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把枯燥难懂的专业内容化成一篇充满吸引力的“艺术乐章”。一堂课的时间我已被您充满逻辑和艺术的独特授课方式所吸引,幻想着哪一天我也能像老师您一样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名师......
第二次遇见您,我已是一名进入临床的实习生,第一次跟着您查房,被您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您待病家如亲人般的关怀,从患者的眼里我看到了他们对您百分百的依赖和信赖,您严谨的专业指导和经验传授,让我感触到每位医生对您的敬佩。那一刻,我已暗下决心,我要成为您的学生,要像您一样成为一名病家信赖的血液学专家......
终于,我圆梦成为了您的博士研究生。四年的研究生生涯,您像父亲般关心着我的日常,时时教导我生活、工作中该怎么和同道们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记得进入实验阶段,您亲自带我进实验室,事无巨细地教会我怎么投入基础研究;每一阶段的实验成功,您都会慈祥地褒奖我,而当我遇到“瓶颈”焦虑时,您会耐心开导,循循善诱,和我一起分析原因......
2000年,我博士毕业了,再次回到临床的第一天,老师您告诫我的一番话让我终生难忘并一直遵循着,您意味深长地说临床医生就该待在患者床边......
今年年初,您病倒了,有天下班后我来探望您,恰逢相关科室几位大专家来会诊,您依然要求我也去聆听。我知道,病榻上的您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您的学生不错失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如往常您一直笑曰“要博采众长,不断更新认知”......
谢谢您,我敬爱的恩师,您是我学海生涯的导师,是我生活中的尊长,更是我事业上的领路人,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欧阳老师,我们真的真的舍不得您走!您的离去,使中国的血液界又失去一位泰斗,而我们失去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长辈啊!
恩师您一路走好!如若有来世,我们再做师生!一定!
仁济医院血液科
钟璐主任医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