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小支架打通“大脑生命线”
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两大类,被称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手指做不了精细动作一查原是脑梗死
今年2月,69岁的唐先生(化名)出现了两只手臂活动不利索、手指无法完成一些精细活动的症状,持续一周也未见好转,于是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经检查,唐先生右侧颅内出现多发急性梗塞,右侧颈内动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需要住院治疗。经过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他的病情逐渐好转。但唐先生颈内动脉局部管腔存在重度狭窄,很可能再次发生脑梗死,医生建议他在病情稳定后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降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颈动脉支架置入小支架打通“大脑生命线”
3月底,病情稳定的唐先生再次入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团队为唐先生制定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方案。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韡和副主任医师姜婧协作开展手术,术中将导引导管放置于右侧颈总动脉,中间导管放置于右侧劲内动脉,造影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后,将微导丝置入右侧大脑中动脉,随后,通过微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狭窄段,撤出球囊并引入支架,完整覆盖狭窄段后释放支架。造影显示在支架的支撑下狭窄段扩张良好,历时一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组质控组长姜婧主任介绍,支架置入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血管狭窄处放入支架进行扩张,支架具有支撑作用,有助于防止动脉的弹性回缩,以减少血管狭窄处发生梗死的可能。术后,患者需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双抗治疗并定期检查支架形态,避免支架内形成血栓。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因此,当身体出现行走困难、视物模糊、口角歪斜、手臂无力、口齿不清、白天嗜睡、剧烈头痛等症状时,要小心是发生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姜婧主任强调,一旦发现脑卒中症状,千万不能有“缓一缓”“挺一挺”的想法,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刻就医。入院后,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错过治疗黄金时间。同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专家介绍
张韡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介入学组理事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分会委员
擅长领域:脑血管病影像评估,熟练掌握外周、综合及神经介入技能,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姜婧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组质控组长
南京医学会脑卒中学会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诊治脑血管病,掌握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介入,发表多篇论文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宣传统战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