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仁济医院马雄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ARID3A或将成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潜在治疗靶点

2023-04-21 10:05   上海仁济医院

近年来,马雄团队在慢性肝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机制及相关转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新闻 · 提要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仁济医院马雄课题组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题为《A regulatory variant at 19p13.3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risk and ARID3A expression》。该研究首次报道19p13.3区域遗传变异通过调控 ARID3A 基因表达,进而增加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疾病风险,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174168203218114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胆汁淤积和胆管纤维化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基数较大,40岁以上女性群体的患病率约为千分之一,其中约40%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标准化治疗应答欠佳或者无法耐受该药物,容易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8941682032181542

在该研究中,马雄团队分别对来自两个独立队列的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1931人)和健康对照人群(7852人)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确认了19p13.3区域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遗传关联。综合基因注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以及等位基因特异性染色质免疫沉淀等方法,研究者成功地精细定位了19p13.3区域具有潜在调控功能的真正致病位点,即rs2238574。基因编辑实验进一步证实了rs2238574对ARID3A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此外,研究者还发现ARID3A参与了髓系细胞分化成熟与功能,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这项研究找到了调控髓系细胞的新型靶点,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还需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仁济医院消化科李尤住院医师,并列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志强教授、仁济医院消化科陈瑞玲博士研究生和连敏主治医师,通讯作者为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教授、唐茹琦研究员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医学院M.Eric.Gershwin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资助。

近年来,马雄团队在慢性肝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机制及相关转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研究团队立足解决临床问题,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帮助患者最大程度获得缓解和治愈机会,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ARID3A,免疫性肝病,仁济医院,消化科,靶点,基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