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童“不爱说话”,手术后已经有变化
精神发育迟缓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且常合并认知障碍、构音障碍等症状,在中国有近千万患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通过认知、语言训练,或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等康复手段来改善症状。但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常规的康复治疗对部分患儿的功能改善效果较慢。尤其是对于合并有情绪不稳、注意分散等显著行为缺陷的患儿,在日常管理和康复治疗时,让家长和治疗师非常头痛。
那么,对于精神发育迟缓的患儿,出现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症状,除了康复治疗,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呢?近日,家住茂名的4岁男孩接受手术后,很快有了明显的变化。
坚仔是2018年剖腹产出生,当时出现轻微病理性黄疸,后面治疗好就出院了。坚仔直到3岁,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期间也曾接受过康复治疗,但效果很慢,只能勉强学会说一两个词,反应也差,“我们叫他的名字,他也不会应,更不会主动叫人。”林女士叙述道。
我院脑瘫科一区副主任尹靖宇接诊了患儿。了解患儿病史病症后,尹靖宇对患儿进行专科查体,发现患儿对外界反应较迟钝,多动,注意力欠集中,言语表达能力较正常同龄儿童滞后,问话时多以“啊、呀”应答,舌活动欠佳,不会跟读,模仿学习能力差。尹靖宇诊断其为言语障碍、精神发育迟缓。
针对患儿康复瓶颈期问题,尹靖宇建议手术介入治疗,通过外科手术改善患儿目前认知差、言语障碍等症状。
征得家属同意,完善术前相关评估、检查检验后,尹靖宇专家团队于3月7日为患儿行“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
手术顺利,术中几乎无明显出血。随后,坚仔接受了听统、启音、集体课、认知等针对性康复课程,进一步巩固手术效果。
近日,林女士向主管医师黄林医生反馈,坚仔在手术后,已经能主动跟读,注意力也比以前集中,学习模仿的能力明显提高。“以前不爱说话,即使大人重复教他,也不会跟读。现在发现能主动跟读了,像‘爸爸妈妈’、‘吃苹果’、‘看电视’、‘玩手机’等,发音也比以前清晰了。”林女士补充道
专家点评
尹靖宇介绍,对于精神发育迟缓的患儿,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对他们的日常交流、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以往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康复对症治疗,但脑功能的改善往往疗程长、疗效慢。此时,颈动脉外膜剥脱术为这类患儿提供了另一个选择,通过剥离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使脑供血增加,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改善,侧支循环建立,使部分临界状态下的神经元细胞功能得到恢复,改善脑组织的代偿功能,从而通过中枢调节吞咽运动,改善认知和构音,提高学习能力。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在改善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方面有较为成熟的临床应用。“患儿认知改善了,相应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主要的功能有:1.提高中枢反应阈值,调节脑干功能;2.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3.降低“兴奋毒”的释放;4.调节自主神经所支配的脏器功能;5.有利于去交感神经后引起局部神经内分泌及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曾用于烟雾病等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用于脑瘫的治疗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发现合并认知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在这些方面也有较好的改善,故现在也较多的用于精神发育迟缓以及外伤、炎症等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的认知障碍伴随的异常行为也有减轻,是这类难治性疾病很好的外科方法。” 尹靖宇补充,该术式属于微创型手术,只需在颈部两侧分别开一个2㎝左右的切口,出血量少,通常患儿在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进食和活动。但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年龄一般要在2岁以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