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中山医“声”】成分输血知多少

2023-04-20 11:17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湖北省中山医院

由此看来,成分输血具有全血输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医生,能不能给我妈妈输点全血?”

“为什么要输全血呢?”

“我听说全血营养最全面,你看我妈妈现在这么虚弱,我想让她加强营养,好得快点......”

......

在输血科,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家属会问这样的问题,有些临床医生也会对全血输血和成分输血不甚了解。输血治疗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药品可以完全替代。输血治疗不仅大大降低了由失血过多引起的死亡率,还能改善患者贫血、出凝血状况,促进患者健康;同时,输血治疗也为许多外科手术和医疗手段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视血液为“补品”,也就有了“全血营养最全”,“输血就要输全血”的观念。

全血真的营养最全?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血液吧!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它是由有形的血细胞和液态的血浆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总容量的40%-50%;血浆约占血液总容量50%-60%,血浆中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补体等。全血就是含有抗凝剂和全部血液成分的血液。

46501681947003556

图1 血管内的血液组成

全血分为新鲜全血和保存全血。新鲜全血是指采集24小时内的血液;保存全血是保存在4±2℃环境下的全血,根据保存液的不同,其保存期可为21天-35天。血液一旦离开人体,会形成保存损害,其成分就会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血液保存液主要是针对红细胞来设计的。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从正常的双凹形变成球形,其脆性增加,易发生溶血;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粒细胞保存1天后,即已丧失功能活性;血小板在全血中保存12个小时后活性下降50%;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如Ⅷ因子(即抗血友病球蛋白)保存24小时后活性下降50%,Ⅴ因子在保存3-5天后也会损失50%。所以4℃保存5天以上的全血,有效成分只有红细胞、血浆蛋白和稳定的凝血因子。与保存全血相比,新鲜全血虽然成分较全,但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都含量很低,达不到治疗剂量。所以,全血并不意味着营养最全。我们经常说全血不全,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全血不全”,输注全血还会有很多弊端,比如大量输全血可引发循环超负荷、输入全血会加重患者代谢负担、易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什么是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的定义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将血液中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分离、提纯,得到浓度、纯度较高的血液制品,即成分血。成分输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需成分的输入。

成分输血的分类

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制剂。 

73131681947003658

红细胞制品

包括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等。临床上常用红细胞悬液来改善患者贫血,通过增加患者体内循环红细胞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供氧。针对临床不同科室、不同类型的患者,红细胞的输注类型、阈值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个60Kg体重的成人在没有活动性出血时,每输1u(由200ml全血制备)悬浮红细胞,其血红蛋白的量可提高5g-10/L或Hct提高0.015-0.03;新生儿每次可输注10-15ml/kg;早产儿每次5-10ml/kg;当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红细胞的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组织缺氧的改善情况。

血小板制品

包括单采血小板、去白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或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预防出血或止血。根据治疗目的不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和剂量也会不一样。预防性输注时,若血小板计数低于(30~50)×109/L时,应输注血小板;如果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输注血小板;作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要求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维持在(50~100)×109/L,低于以上水平就应考虑输注血小板。通常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每次输注一个治疗量;体重低于20kg的儿童可按10-15ML/kg来补充血小板。

血浆制剂

主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用于替代性补充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预防出血或止血。临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出凝血检查指标来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病人需要的血浆成分。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选剂量为10-15mL/kg,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决定,一般为5-10ml/kg;若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血浆用量可以加大,用量取决于对出血的控制情况。冷沉淀在用于纠正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时,可按每单位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来估算用量(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成的冷沉淀为1个单位),通常冷沉淀的首剂量为60mg/kg,维持量为20mg/kg;若患者出现DIC而引起急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纤维蛋白原需配合肝素来使用,否则不可输注纤维蛋白原。

2341681947003916

成分输血的原则

1.缺什么补什么。

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3.成分血输注剂量要符合治疗剂量的要求,一次应足量输注以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4.各种血液成分应在保存期内尽快使用。

成分输血的优点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增加疗效,精准输血。患者需要什么,就补充什么,将全血中的某种成分分离纯化后高度浓缩,可以增加疗效。比如浓缩红细胞可用于治疗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血浆可以用于烧伤而致的休克和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出血不止的甲型血友病患者可使用Ⅷ因子浓缩剂;血小板制剂可用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便于保存,方便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可以根据不同成分来保存,供不同的目的应用。例如,一个70公斤体重,出血不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达到止血目的,如果采用全血输血,约需要3000毫升左右的全血,而输注血小板制剂1-2个治疗量,仅约400毫升的容积,便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减少反应,安全输血。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性抗体,输全血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成分输血,输注的血液成分相对单一,输血反应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同时也可减少输血传染病的发生,白细胞是许多血液病毒的载体,如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等都可以通过输注血传染给患者,而许多受血者并不需要输白细胞。

一血多用,节约资源。将全血制成成分血,可以治疗多个不同需要的患者,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结语

由此看来,成分输血具有全血输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平常的临床宣教中,要多宣传成分输血,破除“输血就要输全血”的观念;要多研究、总结临床输血经验,根据临床不同科室、不同疾病、不同患者的输血需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精准应用成分输血,提倡“能不输血就不输、能少输绝不多输、非要输血时采用自身输血”,使输血工作更加科学、安全、高效。

END

撰文 | 输血科 丁焕

编辑 | 周宪

审核 | 贝兰、欧阳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输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