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次每周读书分享】医疗资源共享与患者就医选择、县域医共体、整合式卫生服务、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发展、互联网医疗满意度、全科医学
01、医疗资源共享与患者就医选择——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政策评估
谭姝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2017级中医学4班
文献来源:[1]封进,吕思诺,王贞.医疗资源共享与患者就医选择——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政策评估[J].管理世界,2022,38(10)
文献类型:核心期刊
研究方法:综述及数据分析
文献内容:文章利用典型城市患者就医数据和医院层面数据对该医联体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 研究发现加入医联体后,患者选择在二级及以下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次数显著提高。文章验证了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声誉提升和轻症下沉是主要影响渠道,医联体具有分级诊疗的作用。 结果还表明,三级医院患者数量变化不大,但医疗费用较高的患者占比增加;二级医院患者数量和收入有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得益相对较少。 提出几点建议:提升基层医院承接能力;强化医联体内利益共同体的建设;配套与医联体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方式;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推进医联体建设。
我的思考:文章提到,医疗服务是声誉商品,医院的等级、是否和三级医院 联合等实际上发送了良好声誉的信号。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当患者养成看病去小医院的习惯以后,对常去的医院就会产生曝光效应,心里产生熟悉感、依赖感,以后就诊大多会首选基层医院。故而基层医院更应加大自身医院宣传,提升患者就诊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声誉,吸引更多患者。
02、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热点问题研究进展
李冰伶╱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2020级医院管理
文章题目:吕朋朋,杨风,罗光强等.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热点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2022,26(12):2-4.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22.12.01.
关键词: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医共体建设;医联体
研究方法:鱼骨图分析法
来源期刊:中国医院【北大核心】
文章内容:·国内县域医共体研究热点:鱼骨图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通过此方法对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研究热点进行识别和归纳可知,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作用(政策制定、财政投入、统筹规划)、财务管理(财政供给渠道、财务管理与核算、医保支付)、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分工与协作、供应链)、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沟通协调、绩效考核、外部治理)、医防融合(慢性病、传染病、健康教育)及运营成效(资源下沉状况、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分级诊疗状况、群众反映)6个维度和21个视角。
·国内县域医共体建设研究现状:
1、运营成效方面:我国县域医共体整体运营状况良好,已逐步建立双向转诊流程与分级诊疗制度,有力推动了工作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但县域医共体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分级诊疗流程不太了解,参与度不高,虽然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上转人数大于下转人数,这种现象在部分地区尤为显著。
2、政府作用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均有相应的政府投入,对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经济发达地区常出现投入过剩而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现象;现阶段县域医共体建设政府主导成分过多,牵头医院缺乏医共体内部管理权限,运营机制较为死板,未来随着医共体不断发展政府职能应重点放在宏观调控方面。
3、财务管理方面:建立有效统一的财务制度和两级会计主体“一本账”财务报表体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现阶段我国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医保支付方式为总额打包预付与其他支付方式共存,适合县域医共体的医保支付方式仍在不断探索。
4、组织管理方面: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数、降低病床使用率,是实施远程会诊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技术水平与信息技术人才有限,导致县域医共体内统一信息平台难以实现。
5、治理机制方面:现阶段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存在监管主体和方式单一、政府各部门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已有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尝试通过组建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的形式来集中各部门的办医权限,从而构建权责清晰、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
6、医防融合方面:目前我国基层医疗预防保健系统建设不完善,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及相关信息管理人才短缺等原因,县、乡、村一体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及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防控机制缺乏效率;导致慢性病患者下转困难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资源未进行有效整合、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心和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我的思考:鱼骨图分析法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出来的,又名石川图分析法,它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因果图”。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硬性想,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因素,将他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关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调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
文章找寻了县域医共体6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总体而言,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水平,发展问题多受限于政府顶层设计不足及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条件,应立准县域医共体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定位,加强预防保健、慢性病相关方面的建设,发挥牵头医院引领示范、灵活管理的作用。
03、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孟庄栋╱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2020级市场营销
文献:邹海燕,张璐莹.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3,36(03):12-16.DOI:10.13723/j.yxysh.2023.03.003.
文献类型:北大核心
文献概述:目的:分析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共纳入1376篇文献,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的发表文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快速发展、持续深入,国内外研究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建议在整合式服务改革过程中同步开展实施性研究,系统全面地评价改革效果,进一步发挥研究对整合式卫生服务改革实践的支撑作用。
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8-2021年发表的中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
思考: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整合式卫生服务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是从单一的纵向整合向纵横结合转变;其次是由单纯整合卫生资源向整合卫生服务体系转变;最后是由主要关注医联体、医共体等机构整合逐步扩展到关注服务整合,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慢性病服务整合。这种从单一到综合,从宏观到细节的转变是研究逐渐深入发展的体现,标志着我们的研究越来越好,但是医联体国内外研究关注点存在差异,相比下来,国外对于整合服务的实施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04、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再思考
辜耀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2017级中医学4班
文献来源:方鹏骞,田翀.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再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22,42(07):1-4.
文献类型:北大核心
文章概述:文章主要提出了对我国医联体建设创新探索、新认识及在思考三个板块。在创新探索提出了基于现代技术的云上医联体,以及多元、专病和多中心的医联体。在新认识板块,提出了关于医联体建设最终形态?紧密型医联体?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以及提出了关于医联体法律保障的思考。在思考部分:提出多元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关于内部机构整合的思考,应为利益分享前提下的合作与协作机制;以及提出医联体建设的连续性,其应该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应该以是否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评价标准。
我的思考: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群的需要,多元化发展成为了现今许多新兴事物的趋势,文章写到的关于医联体建设的再认识,关于医联体建设的连续性,贯穿全生命周期,医联体中传统认识上的医疗机构之外主体的加入也许会在接下里逐渐增多,正如文章提到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05、国内互联网医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杨文菊北京中医药大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
文献:刘佳慧,田梅.国内互联网医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院,2023,27(03):1-4.
文章概述:文章采用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搜集国内现有研究,集成出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措施,进而提高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扩大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结果显示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布在医疗服务、护理服务、自主购药、平台支持4个维度。具体包括专业性、沟通效率、响应性、项目设置、延续护理安全、配有处方药、收费合理、就医流程便捷、硬件支持完善、隐私性等10个因素。并建议互联网医疗应以实体医院为依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服务,合理配置在线问诊医生,优化线上线下衔接流程,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医保局、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规范互联网医疗收费,将互联网医疗诊疗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
个人思考:作者采用元人种志研究方法对20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元人种志研究方法不仅是对现有研究进行叙述性综述,而是通过抽取原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新的集成式研究成果,适合确定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提升互联网医院患者就医满意度的重点在于要提供专业性强、响应快、收费合理的服务,但是依托实体医院建立的互联网医院,本身专业人员就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如何做到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兼顾积极响应互联网医院的医疗,需要医院做进一步合理的安排和制度设计,也需要评估医生的劳动价值,确定合理的收费机制。
06、全科医学在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体系合作机制构建中的思考
曾思远╱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 ╱喜欢写作和航拍的青年同志
文献来源:孙懿君,房良,徐桔密等.全科医学在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体系合作机制构建中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22,36(02):3-5+47.
文献内容:针对分级诊疗中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体系协同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全科医学作为切入点构建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体系的良性协同机制的思路。提出加强三级综合医院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及病房,加强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师导师培养,持续提高基层全科医师队伍执业能力,进一步健全双向转诊实施配套制度建设等建议。
我的思考: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在内部运营上,不仅要进行专科治疗,更应强调“诊断”,以多病共存管理,对诊断不明、无明确归属专科疾病、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治,而非现状主流的MDT模式。在对外上,其职能应当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科实现制度上的对接,作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慢性病管理中为基层机构提供扶持的技术咨询中心、远程诊疗中心和培训考核中心,这一点在川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华西医院数智化全科教学门诊,通过该门诊对基层全科医生接诊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以信息化手段高效带教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水平,强化与基层的互动和联系,也为上级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对外合作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END
文字:成都中医药大学岐黄之星读书团队
排版: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孟庄栋
审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医院管理学博士 张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