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谢德颖赵雨意 左云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3):228-231.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30110‑00747
EDITORTAL VIEW
【述评】
从解剖和生理上来说,儿童口小舌大,气管与支气管较狭窄,气道黏膜血管丰富,加之纤毛运动较差,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而上呼吸道感染为儿童常见疾病,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围手术期憋气、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和低氧血症等发生率增加。有研究证明,通气困难导致缺氧是小儿麻醉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上呼吸道感染可使小儿麻醉期间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憋气、严重咳嗽和低氧血症等)发生率增加2~7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起,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气溶胶和受污染的物品表面接触传播。感染患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肺炎患者以成年人居多,儿童COVID‑19感染者占比较低,10岁以下儿童感染者占比1.2%~1.4%。自2022年2月以来,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其他亚型毒株,成为主要的流行变异株。其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1~3 d)、病毒载量高、疫情播散迅速难以控制,使得儿童感染者激增。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咽痛、声嘶等急性喉炎病例明显增加,尤其在5岁以下儿童,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喘鸣、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出现呼吸窘迫。因此,对于围手术期COVID‑19患儿来说,其气道处于高敏感状态,更容易出现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同时有研究表明,COVID‑19患儿可能会出现小儿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并发症,更增加了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难度及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于COVID‑19的手术患儿来说,围手术期气道的保护至关重要,包括术前全面的访视和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方案的制定、麻醉诱导以及维持期的平稳和气道保护、术后拔管策略等。主要原则是:① 确保患儿氧供充分;② 尽量避免患儿呛咳和躁动;③ 严密的术中监测;④ 抢救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1 术前访视与准备
关于患儿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ASA及麻醉患者安全基金会发布的最新联合声明提出,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基于感染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症状、合并症及手术的复杂程度来定,未接种疫苗者确诊COVID‑19后推迟7周进行择期手术,在计划的手术时间仍有COVID‑19相关症状的患者应推迟更久。
术前访视要全面,认真询问病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评估COVID‑19的病情程度。目前,儿童COVID‑19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四类。
轻型患儿临床症状轻,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正常,但患儿气道仍存在高敏感性可能,应关注气道分泌物是否增加,双肺呼吸音是否正常。有研究证实,于COVID‑19后2~4周内接受择期手术的轻型患儿,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并未增加。因此建议轻型患儿可于感染后4周内行择期手术,术前应常规准备激素、气道吸引装置以及抢救药物。
普通型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也表现出肺炎样。对于普通型患儿,应先针对COVID‑19进行积极治疗。尤其是呼吸道症状明显或者体温在38 ℃以上者,建议7周后再考虑行择期手术;若考虑在患儿感染后的7周内进行择期手术,应进行多学科讨论,并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其风险和益处。
重型及危重型患儿可能在之后很长时间都存在严重心肺功能受损。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感染后是否进行择期手术,应考虑术后并发症风险和延迟手术的风险。对于危重型患儿必要时可予以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术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基础疾病,与家属充分沟通,此类患儿除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分泌物增多外,出现小儿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高,存在术后拔管困难的风险。重型与危重型患儿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肺损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内环境功能紊乱,多器官功能损害,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大量抗炎、抗病毒药物及激素的使用等,增加了麻醉期间气道的管理难度及术后肺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应准备好应急预案及抢救措施。
对于行急诊手术的患儿,围手术期支气管痉挛、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的风险明显增加。麻醉前准备应包括预防和治疗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和措施,如诱导前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气管导管涂抹局麻药凝胶、诱导时静脉给予0.2%~0.5%利多卡因1 mg/kg缓慢静脉推注、准备5 mg/L的肾上腺素及5 g/L琥珀酰胆碱备用。
对于术前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应按照儿童COVID‑19的治疗方案进行处理,控制高热、适当雾化祛痰及抗感染治疗。有研究认为,对于近期呼吸道感染的气道高反应性患儿,围手术期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可使气道反应性降低,增加气道内分泌物的清除率,有利于围手术期肺功能恢复。
2 麻醉方案的制定
有研究证明,5岁以下的COVID‑19患儿多以轻型感染为主,重型与危重型发生率较低。对于行不同类型手术的患儿,应结合其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及患儿基本情况来制定麻醉方案。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对于无症状及轻型患儿、可以在区域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下完成的短小手术,建议用自然气道管理的方式,采用基础麻醉联合区域麻醉;同时准备全套呼吸支持设备,一旦发生局麻效果欠佳导致患儿躁动或气道梗阻,应立即置入喉罩或者气管插管。若轻型患儿基本情况良好,排除饱胃情况,行非头颈部的短小手术如关节复位术、介入治疗等,可考虑全麻+面罩通气或全麻+喉罩通气,并备好气管插管及抢救物品。有研究证实,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行手术时,声门上气道管理方式(面罩或喉罩通气)可降低气管插管相关的呼吸道不良反应。
对于重型与危重型患儿,由于患儿基础氧合较差,肺功能尤其是换气功能明显下降,氧气储备功能低下,可能存在多系统炎症及功能障碍,加之患儿不配合,预氧难度大,可以考虑改良快速顺序诱导下气管插管。
术中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呼吸参数,保证患儿通气的同时更好地维持患儿氧合。防止口腔及胃内分泌物返流入气道,更有利于气道内分泌物的及时吸引。
3 麻醉诱导与维持
COVID‑19期间,患儿气道处于炎症激惹状态,加之配合度低,与父母或监护人分离时多有哭闹,进一步刺激患儿气道,导致分泌物增加、患儿自行憋气等情况出现,也增加了飞沫及可能产生的气溶胶污染。因此,患儿入室前宜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等,以减轻患儿哭闹躁动对其气道的进一步刺激。患儿入室后应常规监测心率、SpO2、无创血压,应及时行面罩吸氧,确保患儿氧供充分。
由于患儿气道反应性高,分泌物增多,应当以对气道刺激较小的七氟醚或者静脉诱导为主,适当使用阿托品可减少分泌物产生,同时应备好吸引装置。对于行改良快速顺序诱导的重型与危重型患儿,建议使用罗库溴铵,达到充分肌松的同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同时降低插管间歇时呛咳的发生率。
气管插管最好在可视喉镜下实施,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确认气管导管进入气道并且导管位置及深度合适,连接呼吸回路,同时尽可能避免反复插管导致气道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通气困难。插管后予以适量芬太尼或者舒芬太尼缓慢推注,减轻气道反应。若出现完全不能通气的情况时,应首先考虑支气管痉挛,静脉快速给予肾上腺素5~10 μg,若患儿通气改善,则明确诊断为支气管痉挛。由于肾上腺素的半衰期只有5 min,支气管痉挛可在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次出现。故应考虑适当加深麻醉、及时清理支气管内分泌物、静脉输注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处理措施,必要时可以静脉持续泵注肾上腺素。手术过程中应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防止麻醉过浅导致喉罩移位或气道压过高的情况出现。
由于重型与危重型患儿可能存在急性肺损伤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通气模式尽量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压力通气模式。有文章指出,小潮气量(6 ml/kg)机械通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肺泡过度扩张,适当的呼气末正压能减少肺泡反复萎陷/开放,有效维持患者动脉血气稳定,加快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一项针对欧洲危重儿童的机械通气指南提出,压力通气模式有助于肺组织呼吸驱动的恢复。
术中应严密监测患儿的PETCO2、SpO2,防止缺氧和CO2过度升高加重患儿内环境紊乱,必要时应进行有创动脉穿刺动态监测血气。应适当限制术中液体输入,避免加重术后肺部渗出。
4 麻醉恢复期
儿童麻醉恢复期患儿易发生憋气、上呼气道梗阻、喉痉挛等并发症,拔管时机的选择极为重要。
对于轻型患儿,在自主呼吸恢复且SpO2和PETCO2监测确认通气量足够的情况下,建议深麻醉下拔管,避免拔管期间呛咳导致的气溶胶播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拔管刺激诱发的喉痉挛。手术结束时,于气道内适当喷洒利多卡因,可降低气道反应性,增加患儿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若患儿自主呼吸频率规则,潮气量达6 ml/kg,且无CO2蓄积时,可不使用肌松拮抗剂。应保证患儿镇痛充分,提前接好术后镇痛泵,降低拔管后因疼痛哭闹、躁动而缺氧的发生率。拔管后应密切观察患儿通气情况,保证患儿气道通畅的同时,避免气道梗阻和反流误吸的发生。
对于重型与危重型患儿,由于患儿肺功能较差,无法确保拔管后能经自主呼吸维持氧合,且手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建议保留气管导管转入ICU或麻醉监护治疗病房继续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待肺部症状改善后再考虑拔管,避免术后二次或多次插管的情况出现。转运过程中应适当加深麻醉,并且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COVID‑19患儿围手术期气道管理难度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访视和准备,对于症状明显的患儿术前应及时对症治疗,充分保障患儿围手术期氧供,为患儿定制个体化麻醉方案,掌握插管和拔管指征,尽可能减少感染患儿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