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任院长介绍,传统的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术依赖立体定向框架,而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无框架定位技术与机械臂辅助,在保证手术精度的同时,简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体验。
七年帕金森患者,正常吃饭、睡觉都成为奢望
徐先生今年才54岁,却已经有多年的帕金森病史,七年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他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的情况,其中尤以左侧最为严重,在当地医院就诊后,一直靠口服药物控制,虽然前期症状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不但抖动愈发严重,甚至逐渐出现了面部表情减少、说话费力、翻身困难等症状,就连吃饭、睡觉都深受影响。当正常的生活成为一种奢望,徐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走上了多方求医之路,但此前的治疗都以药物控制为主,症状虽然一时间减轻,但也时常反复反弹。
手术指针明显,制定植入颅内电刺激器计划
为寻求更加高效的治疗,徐先生找到医院,门诊医生经过既往病史和诊断,结合患者当前症状,以“帕金森病”收治入院。任院长团队收治徐先生后,对他组织了谨慎详细的诊断评估,考虑徐先生符合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手术指征。“这位患者患帕金森已经七年了,而且双侧都出现了症状,这种情况下无论口服哪种药物效果都不会太理想。”任院长说。在进一步完善入院检查后,任院长为患者制定了颅内深部电刺激器植入(DBS)手术计划,通过将特制颅内电极精准埋藏于大脑深部核团,抑制病理性电活动,对症控制临床症状。任院长介绍,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在改善症状、减少药物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案,而且越早进行手术越能有效降低症状恶化的风险。反之如果等到高龄了再选择治疗,患上其他疾病和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都会增大。
机器人辅助,高效植入“颅内电刺激系统”
手术在四号手术室如期进行,人脑是人体最精细的部位之一,因此,在颅内植入电刺激器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要求极高,必须将电极精准地植入脑内极其微小的核团才能达到效果,植入的位置哪怕偏差1mm,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将只有0.05mm的微电极精准植入患者脑内,任院长手术团队启用了最新引进的云南首台ROSA手术机器人。ROSA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之一,具有精准、微创、高效的优势。在任院长娴熟细腻的操作下,机器人根据术前规划的路径准确地将电极植入徐先生脑中。
经CT对比植入位置与预设靶点精准重合后,手术团队在徐先生胸口皮下植入电池,并与大脑电极相连,一套精密的“颅内电刺激系统”安装完毕。据任院长介绍,经过缝合恢复后,这套“颅内电刺激系统”将会成为患者身体的一部分,患者不但可以正常洗澡游泳不受影响,此前甚至还有患者带着电刺激器参加了马拉松比赛。
优势明显,期待机器人手术的广泛应用
再此次手术中,ROSA机器人充分发挥了它“电脑”和“机械”相结合的优势。在手术计划制定中,三维技术在设定植入轨迹时,会尽量远离影像显示的重要功能区和血管密集区,有助于避开颅脑内重要结构,提高手术安全性。术中机器人的机械臂根据术前方案计划自动定位电极置入的部位及方向,比起传统手术不仅提升了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创伤和风险。
据任院长介绍,传统的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术依赖立体定向框架,而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无框架定位技术与机械臂辅助,在保证手术精度的同时,简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体验。目前医院已应用手术机器人成功开展脑深部电极植入、病变穿刺活检及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等手术,成为国内少数、云南领先的能够同时开展上述术式的专科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