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数据发布,液体活检驶入癌症早筛快车道!
癌症是一种机体自身细胞异常增生引发的疾病,通常由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要经历多阶段,即癌变是一个过程。
这种“癌化过程“是由一个人的遗传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物理致癌物 ,例如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2)化学致癌物 ,例如石棉、烟草烟雾成分、酒精、黄曲霉毒素(一种食品污染物)和砷(一种饮水污染物);
3)生物致癌物 ,例如由HPV病毒(宫颈癌等)、EB病毒(鼻咽癌等)、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患癌风险不断积累,同时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呈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人只要活得越久,患癌的风险就越来越大。
最新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40岁以后,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死因监测报告显示,癌症位居死亡原因首位,占全部居民死因的24.09%。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近十几年来, 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 2016年全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06.40万例,其中男性223.43万例,女性182.96万例;
2016年全国癌症死亡病例数约为241.35万例,其中男性153.07万例,女性88.28万例;
其中,肺癌仍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2016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81万,其他高发癌症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前5位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57.27%。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显示,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图:2016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情况估计
城乡地区男女30岁以前的发病率均相对较低,均在80~84岁发病率较高。其中,城乡地区男女40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均超100/10万,也就是说,40岁以后,每10万人中,就有超100人患癌。
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是突然发现的
癌症早筛是阻击癌症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TNM系统是使用最广泛的癌症分期系统,其可将大多数癌症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
阶段 0 即为癌前病变阶段及原位癌阶段。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该阶段涉及异常细胞的病变,有关异常细胞将有很大机会发展成为癌细胞,但细胞尚未处于癌变阶段。
原位癌属于癌症早期,仅于身体某部位发现癌细胞,癌细胞尚未进行扩散。若肿瘤在阶段 0 被检出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会有很大的机会治愈。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治愈;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癌症虽然具有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但并非没有对策。普通健康人群及癌症高危人群只要能够在癌症早期甚至癌前病变时间检测出癌症并及早治疗,将会大大提高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同时减少相关治疗费用。
在不同阶段检出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差异相当大;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费用上看,诊断时位于不同阶段的患者其终身治疗成本亦有较大差异。
独具优势的液体活检技术,便于大规模肿瘤筛查
目前,肿瘤早筛主要技术包含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在癌症检测中,影像学检查通常是使用超声、X 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等。结合不同部位器官的肿瘤特点,通常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如肺癌常用低剂量螺旋 CT,乳腺癌常用 X 钼靶射线检查等。
另外,血清肿瘤标志物也常用于癌症的检查,但是由于其特异性不够强,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诊断,因此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被用于肿瘤初筛和辅助诊断。
传统肿瘤筛查方法存在医疗资源不足、依从性低、敏感性和特异性不理想、有一定副作用或并发症等不同局限性。为了解决传统癌症早筛技术存在的临床痛点、打破相应的技术困境,近年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癌症精准早筛成为可能。
液体活检是指从各种生物液体(血液,同时也包括尿液、腹水或胸腔积液等)中取样并对特定的分析物进行分析。由于其方便、快捷、非入侵性等优势,液体活检技术展示出了其作为肿瘤早筛技术的强大优势,逐渐成为肿瘤早筛的主要技术。
一般而言,液体活检的肿瘤来源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 DNA(ctDNA)、外泌体、微小核糖核酸(miRNA)等,不同靶标类型具有不同的检测特点。其中 ctDNA 是直接来自于肿瘤细胞或者循环肿瘤细胞的片段化 DNA,在癌症早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更高,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靶标类型。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血浆cfDNA甲基化、片段组、基因组拷贝数等变异是各种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癌症早筛的理想标志物。
随着NGS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血浆检测无创便捷的特点,血浆cfDNA NGS检测已逐渐成为大众可接受的主流癌症早筛方式之一。臻和科技自主研发的THEMIS®早筛检测平台利用酶转化法对血浆游离DNA(cfDNA)进行全甲基化组测序(WMS),结合多模态人工智能算法,开创性地通过一次检测获得甲基化组、片段组、拷贝数、片段末端基序等多模态特征,高灵敏特异地识别血浆中极微量的早期肿瘤信号,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THEMIS®平台已完成涵盖各分期的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和胰腺癌在内的七大肿瘤的超千人队列中的模型构建与验证,结果表明THEMIS®多模态整合模型比单一模态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相关的临床数据已经发表在2022年AACR年会,还被2023年ASCO年会收稿。
在特异性99%的情况下,总体灵敏度为86%,其中Ⅰ和Ⅱ期灵敏度为72%和81%,在多癌种早筛方面展现出极强的临床应用前景。
癌症早筛,利国利民,大势所趋
中国癌症发病数常年居高不下。因此,国家历年来多次强调癌症防治工作。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确定癌症防治的目标任务,到 2030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 岁。
2017年2月,国务院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中提出“将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作为防治工作主要目标,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基线为30.9%,到 2020 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5%,到2025年提高10%。”
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 年)》,2022 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 2015 年提高3%,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以上,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县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纳入国家肿瘤登记中心数量不少于850 个。
2020年8月,国家科技部发布《高发恶性肿瘤早筛早诊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旨在针对国内高发的肺癌和消化道癌,构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经济的恶性肿瘤早诊技术体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筛查/早诊试剂盒。
2022年6月, 《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明确要求“多渠道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普遍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
可以看出,自2016年起国家陆续颁布了癌症早筛早诊文件,其他相关文件中也反复提及“肿瘤早筛”一词,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肿瘤早筛的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的支持,社会各层面对癌症知识的宣传教育,居民防癌意识逐渐提高;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居民逐渐在健康方面的投入日益注重,癌症早筛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Zeng, et al. Lancet Glob Health. 2018 May;6(5):e555-e567. [2]中华肿瘤杂志, 2023,45(3) : 212-220.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20922-00647 [3]相关政策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等网站。
作者:医世象 春雨,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